成语拼音:jiū miù shéng wéi
成语解释:纠:督察,纠正;缪:同“谬”,错误;绳:纠正;违:过失。纠正错误与过失
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·崔沂传》:“入梁,为御史司宪,纠缪绳违,不避豪右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改正
繁体字形:糾繆繩違
英文翻译:Rectifying the rope violation
纠:1.缠绕:纠纷。纠缠。2.姓。3.集合:纠合。纠集。4.纠正:纠偏。有错必纠。
缪:[miù]1.〔纰缪〕错误。2.〔缪巧〕计谋,机智,如“岂有他缪巧,阴阳不能贼?”3.(繆)[móu]〔绸缪〕同“绸”。[liáo]古同“缭”,缭绕。[miào]姓。[mù]古同“穆”,恭敬。
绳:1.用各种纤维或金属丝拧成的条状物。2.特指木工用的墨线。引申指标准,再引申指按一定标准去制裁:绳墨。绳之以法。3.继续。
违:1.不遵照;不依从:违背。违反。违法。违约。违章。阳奉阴违。2.离别:暌违。久违。
“纠缪绳违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其实和“防微杜渐”有相似之处。字面意思是“纠正错误、约束违背规则的行为”,核心在于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。举个例子,某公司发现内部报销流程存在漏洞,财务部立刻纠缪绳违,重新设计审批环节,避免了潜在的资源浪费。
自问:这个成语的核心意义是什么?答案不是单纯“批评错误”,而是强调在问题萌芽阶段主动介入,用规则或行动引导事物回到正轨。比如老师发现学生作业抄袭,不是直接惩罚,而是通过沟通和规则讲解,帮助学生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——这也是纠缪绳违的体现。
生活中,家庭场景更容易看到它的影子。父母发现孩子沉迷手机,如果只是没收设备,可能引发对抗;但若用纠缪绳违的思路,可以和孩子约定使用时间,同时提供户外活动的替代方案。这种方式既维护了规则,又保留了解决问题的温度。
自问:为什么现代社会需要这种态度?因为“犯错”本身是中性的,重点在于如何应对。团队合作时,如果有人提出不完善的想法,与其指责“不专业”,不如说“这个方向很有趣,我们可以补充数据再推进”。这种表达既指出了问题,又保护了积极性,正是纠缪绳违的智慧所在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对职场新人特别有启发。刚入职时难免犯错,与其担心被批评,不如主动向同事请教:“我这样处理文件是否符合流程?如果有问题请一定指正。”主动邀请他人“纠缪”,反而能更快适应环境。毕竟,问题的解决效率往往取决于我们面对错误时的姿态。
当看到社区垃圾分类执行不力时,居委会没有张贴警告标语,而是组织了趣味科普活动。通过游戏和奖励机制,居民的分类准确率提升了40%。这种用正向引导代替强制约束的方式,或许比单纯强调“必须怎么做”更接近纠缪绳违的本质。
任何系统都需要自我修正机制,就像人体免疫系统会不断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。小到个人习惯的调整,大到社会规范的优化,保持这种动态平衡的能力,或许就是成语留给我们的长期课题。毕竟,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永不犯错,而在于始终保有修正的勇气和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