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ù hóng guàn xiǔ
成语解释:粟:小米;红:指腐烂变质;贯:穿线的绳子;朽:腐烂。谷子变色了,钱串子损坏了。形容太平时期富饶的情况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贾捐之传》:“太仓之粟,红腐而不可食;都内之钱,贯朽而不可校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粟紅貫朽
英文翻译:Corn is red and rotten
粟:谷子。去壳后叫小米。一年生草本植物。耐旱,适应性强。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。
红:[hóng]1.像鲜血的颜色:红枣。红领巾。2.象征喜庆的红布:披红。挂红。3.象征顺利、成功或受人重视、欢迎:红运。开门红。满堂红。他唱戏唱红了。4.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:红军。又红又专。5.红利:分红。6.姓。[gōng]见〖女红〗。
贯:1.穿;贯通:如雷贯耳。学贯古今。2.连贯:鱼贯而入。累累如贯珠。3.旧时的制钱,用绳子穿上,每一千个叫一贯:万贯家私。4.世代居住的地方:籍贯。乡贯。5.事例;成例:一仍旧贯。6.姓。
朽:1.腐烂:腐朽。2.衰老:老朽。
“粟红贯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直观。粟是古代对粮食的统称,红指发霉变色,贯是穿钱的绳子,朽则是腐烂。连起来就是粮食多到发霉、铜钱多到穿绳腐烂,这不就是妥妥的“钱粮堆成山”吗?
举个历史场景的例子:汉武帝时期推行平准政策,国库里的丝绸堆积了四十个仓库,串铜钱的麻绳都烂在了地窖里。这时候史官挥笔记下“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,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”,后人读到这段,眼前立刻浮现国库爆仓的画面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谁家还会让粮食发霉、钱串子烂掉?其实这个成语在现代有了新解。比如某互联网公司盲目扩张,服务器采购远超实际需求,崭新的设备在仓库里落灰,这就是数字时代的“粟红贯朽”——资源过剩反而造成浪费。
我个人在博物馆见过明代粮仓遗址,两米厚的粟米碳化层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富足与疏忽。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,很多家庭冰箱塞满过期食品,本质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“粟红贯朽”。财富管理不当,再多的积累也会变质。
成语的智慧在于穿透时空。下次看到超市打折时疯狂囤货的主妇,或是科技公司跟风购买用不上的高端设备,不妨想想“粟红贯朽”这个词——丰饶本身没有错,但让资源流动起来才是真正的智慧。就像古人说的“流水不腐”,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闪着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