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ǎn
  • kuī
  • zhī
  • shuō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uǎn kuī zhī shuō

成语解释:管窥:从管中看物。比喻见解局限、偏颇、肤浅

成语出处:鲁迅《集外集·小引》:“陀思妥夫斯基的人和他的作品,本是一时研究不尽的,统论全般,决非我的能力所及,所以这只好算作管窥之说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多为自谦之辞

繁体字形:管窺之説

英文翻译:The theory of peeping

管窥之说的意思

管:1.管子:钢管。竹管。水管。气管儿。2.吹奏的乐器:黑管。管弦乐。3.形状像管的电器件:电子管。晶体管。4.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:一管毛笔。两管牙膏。5.姓。6.管理;看管:管账。管图书。谁管仓库?。她能同时管十台机器。7.管辖:这个省管着几十个县。8.管教:管孩子。9.担任(工作):我管宣传,你管文体。10.过问:管闲事。这事我们不能不管。11.保证;负责供给:管保。不好管换。管吃管住。12.作用跟“把”相近,专跟“叫”配合:他长得又矮又胖,大家都管他叫小胖子。13.作用跟“向”相近:管他借钱。管我要东西。14.不管;无论:管他是谁,该批评就得批评。15.关涉;牵涉:他不愿来,管我什么事?

窥:1.从小孔或缝隙里看:管中窥豹。2.暗中察看:窥探。窥测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说:[shuō]1.用话来表达意思:我不会唱歌,只说了个笑话。2.解释:一说就明白。3.言论;主张:学说。著书立说。有此一说。4.责备;批评:挨说了。爸爸说了他几句。5.指说合;介绍:说婆家。6.意思上指:他这番话是说谁呢?[yuè]同“”。[shuì]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:游说。

成语评论

管窥之说”这个成语,你听过吗?它的字面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东西,比喻见识狭窄、看问题片面。比如有人评价一部电影时说:“我就看了五分钟,这导演水平太差了!”这种仅凭片段就下结论的行为,不就是典型的“管窥之说”吗?

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“管窥之说”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王第一次参加马拉松,跑到10公里时腿抽筋退赛,逢人就说“马拉松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完成的”。他没看到的是,专业选手的系统训练、科学补给和循序渐进的过程,就像通过竹管只看到局部,却忽略了全景。

工作中也常见类似情况。市场部小李看到竞品推出红色包装销量大涨,立刻要求自家产品全部换红包装。结果三个月后库存积压,因为他没注意到竞品同时做了广告投放和促销活动。这种单点模仿就像拿着望远镜却只盯着一个像素,反而模糊了整体画面。

如何避免成为“管窥之说”的践行者?我有个亲身体验:去年写行业报告时,我花两周时间只研究头部企业数据,初稿被导师批评“缺乏行业生态视角”。后来走访了中小企业和供应商才发现,产业链下游的技术突破才是真正的增长引擎。这件事让我明白,主动打破信息茧房比固执己见更重要。

有趣的是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管窥”现象反而更普遍。短视频让我们30秒看完一本书,热搜榜单决定我们关注什么新闻。但就像吃压缩饼干和享受正餐的区别,真正的认知提升需要走出“竹管”,主动接触多元观点。下次遇到争议话题时,不妨先问自己:我看到的,是完整的拼图还是其中一块碎片?

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成语中的“管”字既代表限制,也暗示着突破的可能。望远镜最早不也是根金属管吗?但人类用它看到了银河。或许“管窥”本身不是问题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转动竹管,让狭窄的视野变成探索世界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