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ǎn tū chún jiāo
成语解释:管:笔管,指笔;焦:干燥。笔写秃,嘴唇说干。比喻办事交涉很费力
成语出处:清·薛福成《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》:“外部以咨商藩部为辞,藩部以官民不便为说,虽管秃唇焦,而终无如彼何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办事
繁体字形:管秃脣焦
英文翻译:Alopecia canalis labial focus
管:1.管子:钢管。竹管。水管。气管儿。2.吹奏的乐器:黑管。管弦乐。3.形状像管的电器件:电子管。晶体管。4.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:一管毛笔。两管牙膏。5.姓。6.管理;看管:管账。管图书。谁管仓库?。她能同时管十台机器。7.管辖:这个省管着几十个县。8.管教:管孩子。9.担任(工作):我管宣传,你管文体。10.过问:管闲事。这事我们不能不管。11.保证;负责供给:管保。不好管换。管吃管住。12.作用跟“把”相近,专跟“叫”配合:他长得又矮又胖,大家都管他叫小胖子。13.作用跟“向”相近:管他借钱。管我要东西。14.不管;无论:管他是谁,该批评就得批评。15.关涉;牵涉:他不愿来,管我什么事?
秃:1.(人)没有头发;(鸟兽头或尾)没有毛:秃尾巴。头顶有点秃了。2.(树木)没有枝叶;(山)没有树木:秃树。山是秃的。3.物体失去尖端:秃笔。笔尖秃了。4.首尾结构不完整:这篇文章煞尾处显得有点秃。
唇: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。通称嘴唇。
焦:1.火候过大或火力过猛,使东西变硬变脆或烧成炭样:烤得又焦又脆。衣服烧焦了。2.由于缺少水分,变得干枯、干燥:焦渴。唇焦舌燥。3.着急:心焦。焦急。4.指焦炭:炼焦。5.焦耳的简称。
“管秃唇焦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生动的场景感。比如一位老师连续讲了四个小时的课,下课后瘫坐在椅子上,摸着保温杯说:“我这真是管秃唇焦了!”这里的“管秃”原指毛笔写秃了,“唇焦”指说话说到口干舌燥,合起来形容人过度操劳的状态。
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写字和说话的场景吗?其实它早已突破字面限制。比如程序员小王连续三天调试代码,揉着酸痛的脖子自嘲:“键盘快被我敲出火星子了,管秃唇焦不过如此吧?”这种将传统意象迁移到现代场景的用法,反而让成语更有生命力。
在社区调解现场,调解员老李刚处理完两户人家的漏水纠纷,转头对同事说:“今天劝架劝得我管秃唇焦,但能把矛盾化解了也值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原意中“费力”的核心,又传递出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。
问:为什么这类“老词新用”越来越常见?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流。就像我们会在微信聊天里用“已读不回”描述现代社交困境,成语也需要在时代语境里找到新的落脚点。这种演变不是对传统的背离,而是文化基因的自然延续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当代年轻人更倾向用“管秃唇焦”自嘲工作状态,而不是描述他人。这种主体转换反映了代际差异——老一辈常用成语评价他人,年轻群体更喜欢用于自我调侃,这或许与当代注重情绪表达的文化氛围有关。
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陈列的古代毛笔时,不妨想象这样的画面:科举考生在摇曳烛光下奋笔疾书,砚台里的墨结了冰,他呵着热气搓手,管秃唇焦却不敢停笔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情,正是成语最迷人的力量。
语言就像活化石,每个时代都会在上面留下新的刻痕。下次遇到需要表达“竭尽全力”的情境时,试试这个带着历史温度却又鲜活的成语,或许能让表达更有层次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