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xuē
  • bāo
  • biǎ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ǐ xuē bāo biǎn

成语解释:笔:记载。削:删改。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,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。原指孔子作《春秋》,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。也指用文字褒扬、贬斥人或事。

成语出处:清·皮锡瑞《经学历史·经学开辟时代》:“《春秋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,为后世立法,而后《春秋》不仅为记事之书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修改文章

繁体字形:筆削褒貶

英文翻译:Criticism

笔削褒贬的意思

笔:1.写字画图的用具:毛笔。铅笔。钢笔。粉笔。一支笔。一管笔。2.(写字、画画、作文的)笔法:伏笔。工笔。败笔。曲笔。3.用笔写出:代笔。直笔。亲笔。4.手迹:遗笔。绝笔。5.笔画:笔顺。笔形。6.a)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:一笔钱。三笔账。五笔生意。b)用于字的笔画:“大”字有三笔。c)用于书画艺术:写一笔好字。他能画几笔山水画。7.姓。

削:[xuē]义同“削(xiāo)”。专用于复合词:削减。剥削。[xiāo]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:削果皮。把坏的一截削掉。

褒:1.赞扬;夸奖(跟“贬”相对):褒奖。褒扬。2.(衣服)肥大:褒衣博带(宽袍大带)。

贬:1.降低(封建时代多指官职,现代多指价值):贬黜。贬值。他曾被朝廷贬到边远地区做官。2.指出缺点,给予不好的评价(跟“褒”相对):他被贬得一无是处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,说到“笔削褒贬”这成语,可能有人会懵:这到底是夸人还是损人啊?其实啊,它就是形容用文字修改的方式暗戳戳表达态度。举个栗子,比如写历史人物评价,作者原本写“他性格果断”,后来改成“他行事武断”——你品,你细品,是不是一个字的调整,褒贬立马翻车了?

那问题来了,为啥古人非得绕这么大弯子呢?害,还不是因为直接吐槽容易挨板砖嘛!像《春秋》这种史书,表面上只记流水账,但用“弑”还是“诛”这种动词,分分钟就能把篡位和正义讨伐分得明明白白。你懂的,这就叫“春秋笔法”,含蓄但杀伤力拉满。

话说回来,这种文字游戏放到现在还能玩吗?当然行啊!比如老板让改项目报告,把“预算严重超支”改成“资源分配需要优化方案”——啧啧,这求生欲简直溢出屏幕了。不过咱得说句实在话,这种写法用多了容易变油腻,关键时候还是得坦率点。

突然想到个冷知识:有些自媒体标题党不就是现代版“笔削褒贬”吗?比如把“明星整容”写成“颜值逆生长”,把“商品涨价”说成“品质升级计划”。这招虽然能吸引眼球,但咱作为读者也得擦亮眼睛,别被文字游戏带沟里去了。

最后唠点个人看法吧:文字就像变色龙,关键看你怎么盘它。作为码字民工,我倒是觉得“笔削褒贬”得看场合用——该直球时别打哑谜,该委婉时别当愣头青。毕竟啊,语言的艺术就在于分寸感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"笔削褒贬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