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ān 竿
  • tóu
  • shà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ān tóu rí shàng

成语解释:竿头:竹竿尖头;上:上升。比喻学业进步很快。

成语出处:《秉烛谈》:“招贤大师赠一偈曰:百丈竿头不动人,虽然得人未为真。百丈竿头须进步,十方世界是全身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学业等

繁体字形:竿頭日上

英文翻译:have an uninterrupted career of advancement

竿头日上的意思

竿:竿子:钓竿。立竿见影。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。
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
日:1.太阳:日出。日落。2.指日本:日圆。日语。3.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;白天(跟“夜”相对):日班。日场。日日夜夜。夜以继日。4.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;一昼夜;天:今日。明日。改日再谈。5.用于计算天数:十日。多日不见。6.每天;一天天:日记。日产量。日新月异。生产日有增加。经济日趋繁荣。7.泛指一段时间:往日。来日。昔日。8.特指某一天:假日。生日。国庆日。9.姓。

上:[shàng]1.方位词。位置在高处的:上部。上游。往上看。2.等级或品质高的:上等。上级。上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前的:上卷。上次。上半年。4.旧时指皇帝:上谕。5.向上面:上缴。上升。上进。6.姓。7.由低处到高处:上山。上楼。上车。8.到;去(某个地方):上街。上工厂。他上哪儿去了?9.向上级呈递:上书。10.向前进:老张快上,投篮。见困难就上,见荣誉就让。11.出场:这一场戏,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。这一场球,你们五个先上。12.把饭菜等端上桌子:上饭。上菜。上茶。13.添补;增加:上水。上货。14.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;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:上刺刀。上螺丝。15.涂;搽:上颜色。上药。16.达到;够(一定数量或程度):上百人。上年纪。⒁(又shǎng)上声:平上去入。1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1”。见〖工尺〗。18.表示由低处向高处:爬上山顶。19.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:锁上门。考上了大学。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。20.表示开始并继续:爱上了农村。[shǎng]指上声,“上2”shàng⒁的又音。[shang]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:脸上。墙上。桌子上。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:会上。书上。课堂上。报纸上。3.表示某一方面:组织上。事实上。思想上。

成语评论

竿头日上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其实和咱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举个例子,小王刚入职时连基础报表都做不好,但他每天下班后花一小时学习数据分析,两年后竟成了部门里的技术骨干——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,不就是“竿头日上”最鲜活的例子吗?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和‘百尺竿头’有什么关系?”其实它们系出同源,都来自宋代佛教偈语。就像登山者站在十米竹竿顶端,看似已到极限,实则还能继续向上攀登。现代人学外语时常常遇到瓶颈期,但坚持每天记五个新单词,半年后突然发现自己能看懂专业文献,这种突破正是对成语的最佳诠释。

再来看职场场景。设计师老张每年掌握一个新软件,从PS到Blender再到AI绘图工具,总有人说“你这把年纪学这些干嘛”。但当公司接到虚拟现实项目时,全组只有他能驾驭3D建模,这就是持续精进带来的职业红利。技术迭代的速度,有时候比我们想象中更快。

我始终认为,这个成语最可贵的是它暗含的时间魔法。就像种竹子前四年只能长三厘米,第五年却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长。当代年轻人总爱说“躺平”,但那些悄悄考取证书、打磨副业的,其实都在实践着另一种形态的“竿头日上”。

换个角度想,为什么古人要用“竹竿”作比喻?大概因为竹子既柔且韧,既能承受风雨又节节攀升的特性,恰似人生成长的本质。当我们盯着别人的飞跃式成功时,或许更该关注自己手上那根正在抽节的竹竿——它可能长得慢,但方向始终向上。

在算法推送制造焦虑的时代,这个古老的成语反而给了我们定心丸。它不鼓吹突变式的逆袭,而是肯定那些肉眼难辨的日积月累。就像小区里晨跑的大爷,二十年如一日绕着花坛慢跑,某天突然被年轻人发现他保持着社区马拉松记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