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ū qù dōng lái
成语解释:秋天过去,冬天到来。形容时光流逝
成语出处:刘玉民《骚动之秋》第七章:“秋去冬来,新年一过春节眨眼就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状语、分句;指时光流逝
繁体字形:秌去冬來
英文翻译:From autumn to winter
秋:1.秋季:深秋。秋风。秋雨。秋高气爽。2.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:麦秋。大秋。3.指一年的时间:千秋万岁。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。4.指某个时期(多指不好的):多事之秋。危急存亡之秋。5.姓。6.见〖秋千〗。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冬:1.冬季:隆冬。冬耕。冬眠。在北京住了两冬。2.(Dōng)姓。3.同“咚”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“秋去冬来”常被用来形容季节的自然更替。比如,当枝头的银杏叶由金黄转为枯黄,随风飘落时,人们会感叹:“真是一叶知秋,寒冬将至啊!”这种观察自然现象后产生的联想,既体现了成语的画面感,也暗含对时间流逝的敏锐觉察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秋去冬来’而不是直接说‘秋冬交替’?”其实,成语的韵律感是关键。“秋去”强调秋天的退场带着一丝留恋,“冬来”则让冬天的登场显得更有仪式感。就像邻居王大爷总在立冬当天炖羊肉汤,他说:“秋风扫完落叶,砂锅就得架火上了”,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让成语变得鲜活。
个人认为,季节成语的魅力在于它能承载集体记忆。比如“秋收冬藏”不仅描述农事规律,还隐喻着“把握时机”的智慧。记得去年初雪时,朋友在朋友圈写:“仓库里囤着秋天的板栗,手里捧着冬天的烤红薯,这才是生活该有的节奏”。这种将成语融入日常叙事的用法,让传统文化在烟火气中延续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地区对“冬”的感知差异巨大。在南方,可能用“冬雨绵绵添件衫”形容湿冷;而在北方,人们会说“北风卷地白草折”展现凛冽。这种地域特性让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焕发新意,就像同一块布料裁剪出不同款式的冬衣。
下次看到行道树褪去秋装时,不妨试着用成语串联观察与感悟。或许会在公交站听见学生说:“校服外套从薄换厚,原来这就是季节轮转的刻度”。语言的生命力,恰恰在于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