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bào zhǐ luàn
成语解释:禁:制止;暴:强暴;止:制止,平息;乱:混乱。抑制强暴势力,治理混乱局面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乱,非兵,未之闻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打击犯罪
繁体字形:禁暴止乱
英文翻译:Stop violence and chaos
禁:[jìn]1.明令取消;制止:严禁走私。2.拘押:监禁。3.法律或习惯所不允许的事:犯禁。违禁物品。4.皇帝的住处:宫禁。紫禁城。[jīn]1.受得住;耐(用):禁得起考验。这件衣服禁穿。2.忍住:不禁大笑。
暴:[bào]1.突然而且猛烈:暴雨。暴病。暴怒。暴饮暴食。2.凶狠;残酷:暴徒。暴行。3.急躁:他的脾气很暴。4.姓。5.露出来;显露:暴露。自暴家丑。6.糟蹋:自暴自弃。暴殄天物。[pù]同“曝”。
止:1.停止:止步。止境。不止。2.拦阻;使停止:禁止。制止。止血。止痛。止得住。止不住。3.(到、至…)截止:展览从10月1日起至10月14日止。4.仅;只:这话你说过不止一次了。5.姓。
乱:1.没有秩序和条理:乱七八糟。2.武装骚扰:兵乱。叛乱。3.使混乱;使紊乱:捣乱。以假乱真。4.任意;随便:不许乱扔纸屑。
说起“禁暴止乱”,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词有些生僻。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。举个例子,某个社区原本因停车位纠纷闹得邻里不和,甚至有人大打出手。后来居委会牵头成立调解小组,明确规则、化解矛盾,最终让小区恢复了和谐——这就是“禁暴止乱”的生动实践。
“禁暴止乱”到底在说什么?字面意思是制止暴力、平息混乱,但它的核心是强调通过主动干预来恢复秩序。比如春秋战国时期,商鞅变法中“徙木立信”的故事:通过建立规则、严明法度,让原本混乱的秦国逐渐走向强盛。这种“以规则约束无序”的思路,正是成语的精髓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又不是乱世,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”其实现代社会中的“暴”与“乱”更多以隐性方式存在。比如网络暴力引发的群体对立,或是资本市场中的恶意操控行为。某地曾出现老人组团碰瓷导致交通瘫痪的事件,最终警方通过加强执法和安装监控设备,既保护了司机权益,也遏制了不良风气——这种精准施策的治理智慧,正是“禁暴止乱”的现代演绎。
从个人视角来看,我认为这个成语最大的启示在于“主动作为”。就像家里孩子打架时,父母不能单纯喊“别打了”,而是需要了解矛盾根源、建立沟通机制。去年参与小区业委会选举时,我们通过制定透明的投票流程,成功化解了多年积怨,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秩序不是自然形成的,而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持续建设。
放眼更大的社会图景,“禁暴止乱”的理念其实贯穿文明发展的每个阶段。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冲突地区搭建对话平台,企业用合规体系防范商业风险,学校通过心理辅导减少校园霸凌……这些不同维度的实践都在印证:制止混乱的最好方式,是构建让人自愿遵守的良性规则。
当我们在讨论社会热点时,不妨多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深意。它提醒我们:面对矛盾冲突时,既要有及时制止的果断,更要有建立长效机制的远见。就像修剪树木不能只剪枯枝,更要改良土壤—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止乱于未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