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 xī zhī jiàn
成语解释:春秋晋国大夫祁奚告老,将辞中军尉职事。晋悼公问谁可承接,祁奚先推荐仇人解狐。复问,又荐举其子祁午。时人因而有“外举不弃仇,内举不失亲”之誉。后用为善于荐贤之典。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请老,晋侯问嗣焉,称解狐,其仇也。将立而卒。又问焉,对曰:‘午可也。’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用人
繁体字形:祁奚之荐
英文翻译:Qixi's recommendation
祁:1.指安徽祁门:祁红(祁门出的红茶)。2.指湖南祁阳:祁剧。3.姓。
奚:1.古指奴隶。后称被役使的人:奚童。2.文言疑问代词。什么;哪里:太师奚笑也?。彼且奚适也?3.文言副词。怎么;为什么:子奚乘是车也?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荐:1.推举;介绍:举荐。推荐。2.献;祭。3.草。4.草垫子:草荐。
“祁奚之荐”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的晋国,讲的是大夫祁奚举荐人才时不分亲疏、只看能力的故事。比如有人问:“公司要提拔一个部门主管,领导选择了曾经和自己有过矛盾但能力突出的下属,这算不算‘祁奚之荐’?”答案当然是肯定的——因为真正的举荐应该像祁奚一样,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,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。
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:假设班级里要选班长,老师没有偏袒自己的课代表,反而推荐了平时沉默寡言但做事靠谱的小明。这时候同学议论:“老师这次真是‘祁奚之荐’啊!”你看,这个成语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,它提醒我们:评价他人时,客观公正比主观喜好更重要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代社会讲究人情关系,祁奚这种‘举贤不避亲仇’的做法真的适用吗?”我的观察是:越是竞争激烈的环境,越需要这种精神。比如互联网大厂的内部竞聘机制,很多公司明文规定“禁止主管推荐亲属”,其实就是把祁奚的原则写进了制度里。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公平,又避免了人才被埋没。
不过我认为,祁奚之荐最难能可贵的不是“无私”,而是“坦荡”。春秋时期祁奚退休时,国君问他谁能接替,他先推举自己的仇人解狐,解狐去世后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。这种光明磊落的姿态,比单纯的不偏不倚更让人佩服——毕竟人都有私心,但能在公私之间找到平衡点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最后不妨思考:当我们自己成为决策者时,是否能像祁奚那样保持清醒?比如创业团队招人,是优先选择听话的熟人,还是敢于启用背景不同但思维活跃的新人?这个成语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的不仅是历史故事,更是现代人每天都在面对的选择困境。而破解之道,或许就藏在两千年前那个晋国老臣的处世哲学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