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 xī zhī jǔ
成语解释:祁奚举荐贤人,不避亲仇,公正无私。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请老,晋侯问嗣焉,称解狐,其仇也。将立而卒。又问焉,对曰:‘午可也。’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用人
繁体字形:祁奚之舉
英文翻译:Qi Xiyi
祁:1.指安徽祁门:祁红(祁门出的红茶)。2.指湖南祁阳:祁剧。3.姓。
奚:1.古指奴隶。后称被役使的人:奚童。2.文言疑问代词。什么;哪里:太师奚笑也?。彼且奚适也?3.文言副词。怎么;为什么:子奚乘是车也?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举:1.往上托;往上伸:举重。举手。高举着红旗。2.举动:义举。壮举。一举一动。一举两得。3.兴起;起:举义。举兵。举火。4.生(孩子):举一男。5.推选;选举:推举。举代表。公举他做学习组长。6.举人的简称:中举。武举。7.提出:列举。举一反三。举个例子。8.全:举座(所有在座的人)。举国。举世。9.姓。
“祁奚之举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第一次听到可能会感到陌生,但它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关于“公正”的有趣故事。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祁奚在退休时推荐了自己的仇人接替职位,后来又推荐自己的儿子担任其他职务。旁人问他为何如此矛盾,他答道:“推荐仇人是出于公心,推荐儿子是出于能力。”这种超越私心、只看事实的行为,就成了“祁奚之举”的核心内涵。
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个两千年前的故事?举个例子,假设你所在的公司要选拔项目经理,老板选择了一个曾公开反对过他的员工,理由是对方专业能力最强。这时候同事私下议论:“这简直是现代版祁奚之举!”——你看,成语就这样自然地融入了职场场景,传递出“对事不对人”的价值观。
再比如历史剧《大秦赋》中有个桥段:丞相李斯在朝堂上力荐曾弹劾过自己的官员去修水利,弹幕立刻飘过“祁奚精神再现”。编剧通过这个情节,既丰富了人物形象,又让观众直观理解了成语的现代意义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,正是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关键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案例吗?某科技公司CEO曾分享过亲身经历:当年收购竞争对手后,他力排众议保留了对方的技术团队负责人。结果这个决定让公司产品迭代速度提升40%。这个真实案例印证了“祁奚之举”的智慧——放下个人恩怨,才能抓住真正的机遇。
在我看来,这个成语最珍贵的启示在于“公私界限的清醒认知”。就像篮球比赛中,优秀的教练绝不会因为某个球员和自己拌过嘴,就无视他的三分球命中率。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“理性超越情绪”的决策智慧,尤其是在信息繁杂、人际关系复杂的今天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抉择时,不妨想想祁奚的故事。无论是处理家庭矛盾还是职场纠纷,尝试把“人”和“事”分开看待,或许就能打开新的局面。毕竟,能像祁奚那样在恩怨分明的时代保持清醒判断,放在今天依然是种难得的修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