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ǐ xián yuǎn nìng
成语解释:礼:表示敬意;远:疏远;佞:善于运用花言巧语献媚的人。敬重有才德的人,远离巧言献媚的人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50回:“赵盾等屡屡进谏,劝灵公礼贤远佞,勤政亲民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世
繁体字形:禮賢遠佞
英文翻译:Courteous and virtuous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贤:1.有德行的;有才能的:贤明。贤达。贤良。2.有德行的人;有才能的人:圣贤。选贤举能。任人唯贤。3.敬辞,用于平辈或晚辈:贤弟。贤侄。4.姓。
远:[yuǎn]1.距离长,与“近”相对:远方。远道。远程。远景。远足(较远的徒步旅行)。远见(远大的眼光)。远虑。远谋。远客。遥远。远走高飞。舍近就远。2.时间长:远古。远祖。长远。永远。3.关系疏,不亲密:远亲。疏远。远支。4.深奥:言近旨远。5.姓。[yuàn]避开:近君子,远小人。
佞:1.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:谄佞。奸佞。佞人。佞臣。2.有才智:不佞(谦称自己)。
“礼贤远佞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尊重有才德的人,远离谄媚的小人”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人际交往中的智慧选择。比如:一家初创公司的CEO发现团队里有人总爱吹捧他的决策,却对产品漏洞视而不见;而另一些工程师虽然说话直接,但总能指出关键问题。最终他选择重用直言不讳的工程师,调离了只会奉承的成员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礼贤远佞”。
为什么这个原则在今天依然重要? 想象你正在组建项目组:如果身边围着只会说“好好好”的人,短期内可能舒服,但长期会导致信息茧房;而愿意提出不同视角的成员,反而能推动团队突破瓶颈。就像古人说的“良药苦口利于病”,真正的贤士往往不讨喜,但值得以礼相待。
有个历史故事生动诠释了这一点。春秋时期,齐桓公重用管仲时,齐国称霸诸侯;后来却亲近易牙、竖刁等佞臣,最终饿死在宫中。现代职场中,我们也常面临类似选择:是该提拔那个总给你带咖啡的实习生,还是选择总在会议上“挑刺”但能力突出的同事?
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“礼贤远佞”? 首先要建立清晰的判断标准。贤者未必完美,但通常具备两个特质:专业领域的真才实学,以及敢于坚持原则的勇气。比如某科技公司的CTO坚持保留用户体验研究团队,尽管他们常和产品部门发生争执,但正是这种碰撞催生了革命性的交互设计。
个人认为,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“远佞”的难度其实在加大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精心包装的人设,职场中“向上管理”技巧被过度推崇。这时候更需要回归本质:少关注对方是否让自己“感觉良好”,多观察其言行是否经得起时间检验。就像种树,与其迷恋树上装饰的彩带,不如用心培护深埋土壤的根系。
有个现象很有趣:越是成熟的领导者,越懂得主动寻找“反对派”。某位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三份报告——市场部的乐观预测、财务部的风险提示、客服部的投诉分析。这种主动接纳不同声音的姿态,或许正是现代版“礼贤远佞”的最佳注解。毕竟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立场,而在于驾驭不同立场的张力。
下次遇到人际关系的选择题时,不妨试试这个方法:列出对方最近三次提出的建议,是帮你发现了盲点,还是仅仅强化了你的既有认知?答案或许会像晨雾中的路标,突然变得清晰可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