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á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ó mò rú háo

成语解释:濡:湿;毫:毛笔。磨好墨,把毛笔润湿。指动手写文章

成语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53回:“亭亭正在磨墨濡毫,忽见红红、宛如从外面走来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准备写字书法

繁体字形:磨墨濡毫

英文翻译:Mo Ruhao

磨墨濡毫的意思

磨:[mó]1.摩擦:脚上磨了几个大泡。我劝了他半天,嘴唇都快磨破了。2.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、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:磨刀。磨墨。磨玻璃。铁杵磨成针。3.折磨: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。4.纠缠;磨烦(mò·fan):这孩子可真磨人。5.消灭;磨灭:百世不磨。6.消耗时间;拖延:磨洋工。磨工夫。[mò]1.把粮食弄碎的工具,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:一盘磨。电磨。推磨。2.用磨把粮食弄碎:磨面。磨豆腐。磨麦子。3.掉转;转变:把汽车磨过来。我几次三番劝他,他还是磨不过来。

墨:1.写字绘画的用品,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,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,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:一块墨。一锭墨。研墨。笔墨纸砚。墨太稠了。2.泛指写字、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:墨水。油墨。3.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:墨宝。遗墨。4.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:胸无点墨。5.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,借指规矩、准则:绳墨。矩墨。6.黑或近于黑的:墨菊。墨镜。7.贪污:贪墨。墨吏。8.古代的一种刑罚,刺面或额,染上黑色,作为标记。也叫黥。9.(Mò)指墨家。10.姓。11.指墨西哥:墨洋(墨西哥银圆)。

濡:1.沾湿;沾上:濡笔。2.沾染:耳濡目染。3.停留;迟滞。
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
成语评论

磨墨濡毫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:老张退休后迷上书法,每天清晨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,磨墨濡毫半小时才开始写字。他说:“墨汁浓淡要调匀,笔尖软硬得润透,急急忙忙下笔,字就容易歪。”你看,这成语表面是说准备笔墨的过程,其实讲的是做事前的细致准备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都用电脑打字了,谁还磨墨濡毫啊?但换个角度看,程序员写代码前整理思路、设计师画图前收集素材、老师备课前查阅资料,这些不都是新时代的“磨墨濡毫”吗?比如小王要给客户做方案汇报,提前三天整理数据、设计图表,同事催他“随便做做就行了”,他却说:“磨墨不仔细,写字容易花。”结果汇报当天,详实的数据让客户当场拍板签约。

为什么准备工作如此重要?我曾在写论文时深有体会。某次为了赶进度直接动笔,结果写到一半发现论据不足,反而要花更多时间返工。后来学聪明了,每次写作前先花40%的时间查资料、列大纲,效率反而提高一倍。就像老话说的: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现代人虽然不用真的磨墨,但静心筹备的智慧永不过时。

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个道理。邻居李婶做红烧肉必定提前两小时泡发香菇,她说:“急火快炒的肉柴得像木头”;健身房教练教新人总会从呼吸节奏教起:“发力前先调整呼吸,就像毛笔蘸墨要润透笔尖”。这些细节处的用心,往往决定着结果的成色。

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,很多人把“快”当作金科玉律。但我发现,真正把事情做漂亮的人,反而会在前期准备阶段显得“慢条斯理”。他们清楚知道:磨墨时的从容,是为了落笔时的笃定;濡毫时的耐心,能让思想的轨迹流淌得更顺畅。这种传统智慧,放在今天依然闪着温润的光。

"磨墨濡毫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