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ó mò shǔn háo
成语解释:毫:毛笔。磨好墨,把毛笔润湿。指动手写文章
成语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90回:“各生童磨墨吮毫,发笔快的,早已有了破题、承题、小讲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准备写字书法
繁体字形:磨墨吮毫
英文翻译:To grind and suck
磨:[mó]1.摩擦:脚上磨了几个大泡。我劝了他半天,嘴唇都快磨破了。2.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、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:磨刀。磨墨。磨玻璃。铁杵磨成针。3.折磨: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。4.纠缠;磨烦(mò·fan):这孩子可真磨人。5.消灭;磨灭:百世不磨。6.消耗时间;拖延:磨洋工。磨工夫。[mò]1.把粮食弄碎的工具,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:一盘磨。电磨。推磨。2.用磨把粮食弄碎:磨面。磨豆腐。磨麦子。3.掉转;转变:把汽车磨过来。我几次三番劝他,他还是磨不过来。
墨:1.写字绘画的用品,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,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,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:一块墨。一锭墨。研墨。笔墨纸砚。墨太稠了。2.泛指写字、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:墨水。油墨。3.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:墨宝。遗墨。4.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:胸无点墨。5.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,借指规矩、准则:绳墨。矩墨。6.黑或近于黑的:墨菊。墨镜。7.贪污:贪墨。墨吏。8.古代的一种刑罚,刺面或额,染上黑色,作为标记。也叫黥。9.(Mò)指墨家。10.姓。11.指墨西哥:墨洋(墨西哥银圆)。
吮:嘬;聚缩嘴唇而吸取:吮乳。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“磨墨吮毫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,但它的场景其实离我们很近。比如,小明要写一篇重要演讲稿,他先是泡了杯茶,整理好桌上的资料,又把钢笔反复擦拭,最后才深吸一口气开始动笔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磨墨吮毫”。它说的不是拖延症,而是下笔前的精心准备,像古人磨墨润笔一样,把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放到今天还有意义吗?”举个例子,设计师小王接到紧急项目后,先花半小时梳理需求、画思维导图,再打开设计软件。同事觉得他在“浪费时间”,但正是这种“磨墨吮毫”的习惯,让他总能精准抓住客户需求。可见,快速时代里,恰当的准备工作反而能提高效率。
在文学创作中更常见这种状态。作家李姐每次动笔前总要整理书架、播放轻音乐,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仪式感,其实是让思维逐渐聚焦的过程。就像书法家王羲之,传说他写字前要焚香沐浴,看似繁琐的步骤,最终成就了《兰亭序》的传世之美。
有意思的是,现代人常把这个成语误解为“故作姿态”。但仔细观察会发现,短视频创作者拍段子前调试设备、美食博主摆盘时的精心构图,本质上都是“磨墨吮毫”的变体。区别在于,有人为形式而形式,有人却懂得让准备真正服务于内容。这或许就是古人说的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的智慧吧。
我总觉得,这个成语藏着中国传统文化里“慢即是快”的哲学。就像煮茶要等水温合适,酿酒需要时间发酵,创作前的酝酿期往往决定着成品的厚度。下次看到有人对着空白文档发半天呆,别急着催他,说不定他正在脑内“磨墨”,准备写出惊艳的文字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