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ǎo
  • guó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ǎo guó gé sú

成语解释:匡正国事,改革敝俗。
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 齐策六》:“矫国革俗于天下,功名可立也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矫正国事,改更弊俗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改变风俗

繁体字形:矯國革俗

英文翻译:To reform the country

矫国革俗的意思

矫:[jiǎo]1.把弯曲的弄直;纠正:矫正。2.强壮;勇敢:矫健。3.假托:矫命。[jiáo]〔矫情〕〈方〉强词夺理,无理取闹:别太矫。情(qing)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革:[gé]1.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:皮革。制革。2.(Gé)姓。3.改变:革新。变革。4.开除;撤除(职务):开革。革职。[jí](病)危急。
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
成语评论

说到"矫国革俗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大刀阔斧的改革。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"矫正国家、革新习俗",通常用来形容对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性变革。但这样的变革到底该怎么理解?举个例子或许更直观。

公元前359年的秦国,商鞅在城门口立木为信,承诺能将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得十金赏赐。当有人完成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后,商鞅立即兑现承诺。这个举动看似只是小事,实则是通过建立政府公信力来"矫国革俗",为后续变法奠定基础。就像现在企业推行新制度时,管理层需要先以身作则才能获得员工认同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矫国革俗必须得是惊天动地的大动作吗?其实不然。北宋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时,本意是通过政府低息贷款帮助农民,这个政策本身并不复杂。但因为没有配套的监督机制,反而导致官吏趁机盘剥百姓。这说明改革的关键不在于规模大小,而在于是否建立可落地的系统支持——好比现在推行垃圾分类,既要改变居民习惯,更要完善垃圾处理链条。

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鲜活案例。某沿海城市十年前开始推行"无塑日",最初商户抱怨影响生意,市民嫌麻烦。但政府通过每月固定日子的坚持,配合可降解材料的补贴政策,五年后塑料制品使用量下降了60%。这让我想到:真正的变革往往需要"温水煮青蛙"式的持续推动,而不是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
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,矫国革俗的内涵正在发生微妙变化。过去可能更强调颠覆性改变,现在则更注重循序渐进的革新。比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,既需要突破电池技术这样的硬核创新,也需要充电桩布局这样的基础建设,更需要改变人们"加油五分钟续航五百里"的用车习惯。这种多维度的改变,或许正是当代社会变革的典型特征。

观察身边不难发现,每个微小改变都可能成为矫国革俗的起点。社区里退休教师自发组织的垃圾分类督导队,公司里90后员工推动的弹性工作制,这些看似细小的改变,其实都在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。这让我相信:真正的社会进步,往往始于普通人的点滴努力,而非等待某个宏大的改革方案。

"矫国革俗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