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ǎo
  • guó
  • g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ǎo guó gēng sú

成语解释:匡正国事,改革敝俗。同“矫国革俗”。
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 齐策六》:“矫国革俗于天下,功名可立也。”《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》作“矫国更俗”。司马贞索隐:“矫正国事,改更弊俗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改变风俗

繁体字形:矯國更俗

英文翻译:Rectify the country and change the customs

矫国更俗的意思

矫:[jiǎo]1.把弯曲的弄直;纠正:矫正。2.强壮;勇敢:矫健。3.假托:矫命。[jiáo]〔矫情〕〈方〉强词夺理,无理取闹:别太矫。情(qing)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更:[gēng]1.改变;改换:更改。更换。2.经历:少(shào)不更事(年纪轻,没有经历过什么事)。3.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。一夜分为五更,每更约两小时:三更半夜。[gèng]1.副词。2.更加;越发: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3.再:更上一层楼。
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
成语评论

矫国更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其实讲了一个挺实在的道理——改变旧习,革新风气。比如历史课本里提到的商鞅变法,就是典型的“矫国更俗”:秦国原本靠贵族分封,商鞅却推行军功爵位制,让普通人也能凭本事晋升,直接打破了阶层固化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和‘移风易俗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核心差异在于对象不同。“矫国更俗”针对的是国家层面的制度性变革,像新加坡上世纪推广双语教育、日本明治维新的“脱亚入欧”政策,都属于系统性的国家改革;而“移风易俗”更多指民间习俗的改变,比如春节不放鞭炮这样的环保倡导。

在当代职场中,这个成语依然有现实意义。某科技公司曾因官僚作风严重导致效率低下,新任CEO上任后推行“扁平化管理”,取消冗余审批流程,三个月内项目推进速度提升40%。这种打破陈规的组织革新,正是“矫国更俗”在现代企业的生动演绎。

个人生活中也有可借鉴之处。比如习惯熬夜的年轻人突然开始晨跑健身,表面看是生活方式的改变,实际上是通过调整作息规律来重塑整个生活系统。这种由点及面的改变逻辑,与成语强调的“系统性革新”不谋而合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任何变革都需要把握分寸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急于求成,推出的青苗法本意是惠民,却因执行过激变成害民政策。这提醒我们:改革就像修剪盆栽,既要剪去枯枝败叶,也要保留主干的生命力。个人认为,真正的“矫国更俗”应该像中医调理,讲究循序渐进,而非外科手术式的激进切割。

观察近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,取消文理分科、推行素质教育等举措,本质上也是在突破固有框架。虽然争议不断,但这些尝试至少打破了“唯分数论”的单一评价体系。就像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,改革初期总会伴随阵痛,但历史终将证明其价值。

当我们面对需要改变的环境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智慧:既要保持破旧立新的勇气,也要具备洞察本质的智慧。毕竟,真正的革新从来不是否定过去,而是让旧体系焕发新生机。

"矫国更俗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