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án tiān tǎo jià
成语解释:瞒天:漫天,指无限度;讨价:指卖东西的人要价钱。没有限度的要高价
成语出处: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14回:“这个正合着古语,‘瞒天讨价,就地还钱’,我说二三百银子,你就说二三十两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瞞天討價
英文翻译:Ask for a price from the sky
瞒:[mán]1.隐藏实情,不让别人知道:瞒哄。隐瞒。瞒天过海。2.〔瞒瞒〕贪爱酒色的样子。3.闭目的样子。[mén]惭愧的样子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讨:1.征伐:征讨。2.探索;研究:研讨。3.索取:向敌人讨还血债。4.请求:讨教。5.招惹:讨厌。
价:[jià]1.价格:物价。调价。物美价廉。无价之宝。这个价可不贵。2.价值:等价交换。3.化合价的简称:氢是一价的元素。4.姓。[jie]用在某些状语的后面:成天价忙。震天价响。[jiè]称被派遣传送东西或传达事情的人。
“瞒天讨价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,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它描述的是商家故意虚报高价,等顾客砍价后再假装让步的行为。比如菜市场里,摊主把一条成本50元的围巾标价200元,当顾客犹豫时他主动说:“看你喜欢,150拿走!”这时顾客以为自己“赚了便宜”,实际上商家早已留足了利润空间。
为什么人们容易被这种策略套路?核心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等。顾客不知道商品的真实成本,商家通过抬高初始价制造“让步感”,利用心理落差促成交。比如网购时商品标价999元,页面显示“限时折扣599元”,消费者更容易冲动下单——这正是瞒天讨价在数字时代的变形应用。
不过这种策略真的聪明吗?从短期看确实能增加成交率,但长期可能损害信任。就像小区门口的水果店,老板总把橘子从8元/斤“优惠”到5元,邻居们渐渐发现其他店铺原本就卖4.5元,这家店的客流量反而下降了。毕竟现代消费者越来越精明,套路终会被识破。
我观察到有个有趣现象:年轻人开始用逆向思维应对瞒天讨价。比如在古玩市场,买家会故意报出低于预期的价格,等卖家“拦腰砍价”时,反而能探出真实价位区间。这种博弈就像心理战,考验着双方的判断力和底线把控。
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被瞒天讨价影响决策?关键要建立价值参照系。买大件前先查市场均价,谈合作时了解行业标准,就像租房时对比周边五套房源,房东说“原价5000给你4500”时,你心里早就有谱了。信息的透明度,才是破解价格迷雾的最佳武器。
有趣的是,这种策略在特定场景反而能创造双赢。比如服装批发市场,买卖双方都默认了讨价还价的游戏规则:商家预留砍价空间,顾客享受议价乐趣。有位做丝绸生意的朋友告诉我,他们给外国客人的报价会比给国内采购商高30%,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买家有着截然不同的议价期待值。
当我们在讨论商业策略时,或许不必带着道德审判的眼光。就像话剧《茶馆》里常四爷说的:“买卖人讲究的是将本求利。”重要的是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,培养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。毕竟真正的精明,不在于是否砍到底价,而在于清楚知道什么值得为之付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