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àn
  • cài
  • chī
  • fàn
  • liàng
  • cá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àn cài chī fàn,liàng tǐ cái yī

成语解释:量体: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长短。裁:裁剪。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。
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‘看菜吃饭,量体裁衣。’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事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可分开使用

繁体字形:看菜喫飯,量軆裁衣

英文翻译:Eat according to the food

看菜吃饭,量体裁衣的意思

看:[kàn]1.使视线接触人或物:看书。看电影。看了他一眼。2.观察并加以判断:我看他是个可靠的人。你看这个办法好不好。3.访问:看望。看朋友。4.对待:看待。另眼相看。别拿我当外人看。5.诊治:王大夫把我的病看好了。6.照料:照看。衣帽自看。7.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,表示预见到某种变化趋势,或者提醒对方注意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好的事情或情况:行情看涨。别跑!看摔着!。看饭快凉了,快吃吧。8.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试一试(前面的动词常用重叠式):想想看。找找看。等一等看。评评理看。先做几天看。[kān]1.守护照料:看门。看自行车。一个工人可以看好几台机器。2.看押;监视:看犯人。看俘虏。

菜:1.供作副食品的植物:菜市。白菜。菠菜。野菜。蔬菜。面有菜色。2.主食以外的食品:菜牛。菜畜。菜肴。菜谱。名菜。

吃:1.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(包括吸、喝):吃饭。吃奶。吃药。2.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:吃老本。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3.吸收(液体):道林纸不吃墨。4.消灭(多用于军事、棋戏):吃掉敌人一个团。拿车吃他的炮。5.承受;禁受:吃得消。吃不住。6.受;挨:吃亏。吃惊。吃批评。7.耗费:吃力。吃劲。8.被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吃他耻笑。9.见〖口吃〗。

饭:1.煮熟的谷类食品。特指米饭。2.每天定时吃的食物:早饭。晚饭。

量:[liàng]1.测量东西体积多少的器物。如升、斗等。2.限度:胆量。力量。3.数量:降雨量。产量。4.估计;衡量:量力而行。5.哲学范畴。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、程度、速度等,即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,如多少、大小、高低、轻重、快慢等。[liáng]1.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、长短或其他性质:量地。量血压。2.估计;衡量:打量。思量。
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
裁:1.安排取舍(多用于文学艺术):别出心裁。《唐诗别裁》。2.文章的体制、格式:体裁。3.衡量;判断:裁判。裁决。4.控制;抑止:裁制。制裁。独裁。
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
成语评论

看菜吃饭,量体裁衣”这两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咱们先拆开来看。隔壁老张开餐馆,冬天卖羊肉锅,夏天卖凉拌菜,这不就是“看菜吃饭”?食材跟着季节变,生意才能红火。再看“量体裁衣”,朋友小王网购衣服总踩雷,后来学会先量肩宽腰围再下单,终于穿啥都合身。这两个成语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:别硬套模板,先摸清实际情况再动手

有人可能会问:“灵活调整和躺平摆烂有什么区别?”举个例子,同事小李负责项目推广,发现原定的短视频方案点击率低,立马改成线下体验活动,结果超额完成任务——这是“看菜吃饭”。而如果小李直接照抄竞品方案,或者干脆放弃治疗,结局肯定天差地别。真正的智慧在于既保持目标感,又能像水一样适应容器形状

我在装修房子时就吃过“硬套模板”的亏。看网红博主用深色墙漆显高级,结果自家小户型刷完像山洞。后来改成浅色系+局部跳色,空间感立马提升。这让我明白:别人的经验是调料包,不是预制菜。就像做鱼香肉丝,四川人放郫县豆瓣,上海人加点糖,只要掌握“酸甜咸辣”的平衡逻辑,具体配方可以因地制宜。

职场里更常见这种智慧。去年公司开拓下沉市场,总部给的豪华版方案根本行不通。团队改用“基础功能+本地化服务”的组合拳,三个月做到区域前三。这波操作完美诠释了“量体裁衣”的精髓:不是衣服不好,是没对准身材。就像北方人买加绒秋裤,南方人选薄款速干,需求不同解法自然不同。

说到底,这两个成语都在教我们摆脱“应该思维”。好比写作文,题目是《我的妈妈》,有人非要套用感动中国人物模板,反而把真实温暖的日常细节给丢了。生活没有标准答案,但有无数个量身定制的解题思路。下次遇到难题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眼前这盘“菜”到底是什么成色?手里这块“布料”又适合做成什么款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