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áng
  • rén
  • zhú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áng rén bǎ zhú

成语解释:瞎子手擎烛火照亮。比喻不起任何作用。

成语出处:《野叟曝言》七五回:“古人每以陈寿帝魏不帝蜀,议者蜂起,皆盲人把烛之谈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没有任何作用

繁体字形:盲人把燭

英文翻译:The blind hold the candle

盲人把烛的意思

盲:1.瞎;看不见东西:盲人。2.比喻对某种事物不能辨别或不懂:文盲。色盲。舞盲。电脑盲。3.盲目地:盲从。盲动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把:[bǎ]1.用手握住:把舵。两手把着冲锋枪。2.从后面用手托起小孩儿两腿,让他大小便:把尿。3.把持;把揽:要信任群众,不要把一切工作都把着不放手。4.看守;把守:把大门。把住关口。5.紧靠:把墙角儿站着。把着胡同口儿有个小饭馆。6.约束住使不裂开:用铁叶子把住裂缝。7.给(gěi)8.车把:那辆车的把折(shé)了。9.把东西扎在一起的捆子:草把。秫秸把。10.姓。11.“把”的宾语都是确定的。b)用“把”的句子,动词后边有附加成分或补语,或前边有“一”等特种状语。但在诗歌戏曲里可以不带:扭转身来把话讲。c)用“把”的句子,动词后头一般不带宾语,但有时带:把衣服撕了个口子。把这两封信贴上邮票发出去。d)用“把”的句子,有时候后面不说出具体的动作,这种句子多半用在表示责怪或不满的场合:我把你个糊涂虫啊!e)近代汉语里“把”曾经有过“拿”的意思,现代方言里还有这种用法(“那个人不住地把眼睛看我”)。12.加在“百、千、万”和“里、丈、顷、斤、个”等量词后头,表示数量近于这个单位数(前头不能再加数词):个把月。百把块钱。斤把重。13.指拜把子的关系:把兄。把嫂。[bà]1.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:茶壶把儿。掸子把儿。2.花、叶或果实的柄:花把儿。梨把儿。

烛:1.蜡烛:火烛。花烛。2.照亮;照见:火光烛天。洞烛其奸。3.俗称灯泡的瓦数为烛数,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的灯泡。

成语评论

盲人把烛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矛盾——盲人看不见,为什么还要举着蜡烛?其实它讽刺的是“做表面功夫却无实际价值”的行为。比如有人买了很多书却从不翻看,只为拍照发朋友圈,这就是典型的“盲人把烛”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? 举个例子:公司要求员工每天写500字日报,但管理者从不阅读,只是机械统计提交数量。员工逐渐敷衍了事,最终形成“交差文化”。此时,“日报”就像盲人手中的蜡烛,看似存在,实则失去了照明的意义。

这种现象能避免吗? 某学校曾要求教师手写教案,后来发现90%的内容是复制粘贴。改革后,教案改为电子版共享共创,反而激发了教学创新。这说明形式本身并非原罪,关键在于是否服务于真实需求。

个人观察: 当代社会“盲人把烛”的变体很多。比如某些环保活动号召“关灯一小时”,实际耗电量反而因设备重启增加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类行为至少唤醒了部分人的环保意识,就像盲人的蜡烛虽不能自用,或许能为他人引路。

当我们看到类似现象时,与其简单批判,不如思考:如何让蜡烛真正发光?就像有位视障朋友告诉我,他虽然不用蜡烛照明,但会在家中点香薰烛,“火光带来的温暖感,和视力无关”。这或许给了成语新的启示——事物的价值,取决于使用者的真实体验,而非外界定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