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xuàn tóu yūn
成语解释:见“目眩头昏”。
成语出处:艾芜《都江堰的神话故事》:“仿佛石坡和楼阁,都会一下子冲倒似的,令人有些目眩头晕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不清醒
繁体字形:目眩頭暈
英文翻译:feel faint and vision blurred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眩:1.眼睛花:头晕目眩。2.迷乱:眩惑(眼花缭乱,迷惑不解)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晕:[yūn]1.义同“晕”(yùn)2.用于“头晕、晕头晕脑、晕头转向”等。3.昏迷:晕倒。晕厥。他晕过去了。[yùn]1.头脑发昏,周围物体好像在旋转,有要跌倒的感觉:晕船。眼晕。他一坐汽车就晕。2.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。见〖日晕〗、3.光影、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:墨晕。红晕。灯光黄而有晕。
生活中,我们常会遇到让人「目眩头晕」的场景。比如第一次坐过山车的人,可能会扶着栏杆说:「这旋转速度太快了,我现在真是天旋地转!」这种成语不仅描绘了生理上的失衡感,也暗示着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心理冲击。
有人可能会问:形容头晕的成语那么多,怎么区分使用?比如「眼花缭乱」就更侧重视觉冲击带来的混乱,像新手设计师盯着满屏设计稿时感叹:「这些配色方案看得我眼花缭乱」。而「七荤八素」则多用于形容被打乱节奏后的迷糊状态,比如加班到深夜的程序员揉着太阳穴说:「连续改了三版需求,我现在脑子里七荤八素的」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类成语常被用来比喻抽象困境。比如创业者聊起市场变化时会说:「最近行业政策调整,搞得我们像在雾里看花」。这里其实借用视觉上的模糊感,表达对趋势把握的无力。这种语言转化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生动性——将身体感受转化为心理状态的精准投射。
从个人经验看,现代人更容易陷入「信息眩晕」。上周我在超市选购洗发水时,面对二十多个品牌的功效宣传,突然就明白了古人创造这些成语的智慧。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记住这些词语,更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,给自己留出「深呼吸三秒钟」的调节空间。
当朋友说起最近工作压力大时,我会建议他们尝试「化用成语思维」。与其说「我最近好累」,不如用「如坠五里雾中」来形容,既准确表达了迷茫感,又为后续深入交流创造了空间。语言就像脚手架,恰当使用能让模糊的感受变得立体可感。
观察发现,不同年龄段对这类成语的理解存在差异。年轻人更倾向用网络流行语表达类似状态,比如「CPU烧了」或「死机」。但有趣的是,当需要正式表达时,他们又会主动回归传统成语,这说明汉语的根基始终在滋养着新的表达形式。
最后想分享个小窍门:下次遇到令人目眩头晕的情况时,不妨像古人观星那样后退半步。就像欣赏旋转的万花筒,适当的距离感反而能让我们看清图案变化的规律。毕竟,混乱本身可能就是新秩序的序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