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ēng
  • kǒu
  • dā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ù zhēng kǒu dāi

成语解释:同“目瞪口呆”。

成语出处:茅盾《惊蛰》:“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,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吃惊的神态

繁体字形:目怔口獃

英文翻译:terrified

目怔口呆的意思
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
怔:[zhēng][怔忡]中医指心悸,患者感到心脏跳动得很厉害。[怔忪]惊惧。[zhèng]发愣,发呆:发怔。
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
呆:1.傻;愚蠢:痴呆。2.不灵活;死板:呆头呆脑。两眼发呆。3.同“待(dāi)”。注:呆4.旧读ái,此义又作“騃”。故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将“騃”作为“呆(ái)”的异体字处理。后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规定“呆”统读dāi,而“騃”并无dāi音,故不将“騃”作为“呆(dāi)”的异体字。

成语评论

目怔口呆”这个成语,到底该怎么用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朋友突然宣布要辞职去南极研究企鹅,你瞪大眼睛、张着嘴愣在原地,半天憋出一句“这也太酷了吧!”——这时候就能说你“目怔口呆”。这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人受到极大冲击时的呆滞模样,比单纯说“震惊”更生动。

为什么这个成语特别传神?你看它的结构:“目怔”是眼睛发直,“口呆”是嘴巴僵住,像按了暂停键的身体反应。比如在电影院看悬疑片,凶手揭晓时后排观众集体倒吸冷气,前排姑娘手里的爆米花撒了一地,这种全场定格的画面,就是“目怔口呆”的完美写照。

有人问:这和“目瞪口呆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这两个成语是异形同义词。就像“番茄炒蛋”和“西红柿炒鸡蛋”,说的都是同个菜。不过在正式写作时,建议优先使用词典收录的“目瞪口呆”,日常交流用哪个顺口就选哪个。

我发现现代人用这个成语越来越少了。上周同事看到我手工制作的3D立体贺卡,举着手机边拍视频边喊“OMG”,虽然也是震惊的表现,但短视频时代用肢体语言代替了成语表达。这让我觉得,有些传统词汇就像老照片,记录着特定时代的情感表达方式。

下次遇到快递员送来半人高的巨型玩偶,或者听说邻居家的猫会开冰箱门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。它像随身携带的表情包,能让你的描述瞬间带上画面感。记住,好的语言表达就像炒菜加的那勺料酒,未必显眼,但能让整道菜更香。

目怔口呆的造句

  1. 造句 也有人忍不住摸了摸胸口,毛骨悚然目怔口呆的惊骇面孔之上,有着恐、慌、惧等神色,抬头望向高空中翻滚的红色能量,刺眼的感觉,让人心悸。
  2. 造句 目瞪舌挢目瞪舌强毛发倒竖毛骨悚然目怔口呆。
  3. 造句 张小寒看得目怔口呆,细看之下,不由心头一震,猛如鹿跳!“林老师竟然,竟然没有穿,没有穿衣,没有穿平时穿的衣服,只穿着清凉之至的睡衣。
  4. 造句 李馨目怔口呆的看着小梅消失的地方。
  5. 造句 贝可打算落地的双脚在半空中停止,整个人目怔口呆地坐在床边。
  6. 造句 剩下门卫在那目怔口呆,再次嘀咕“还好刚才没怎么得罪他啊!”。
  7. 造句 带着水微凉的力量,另一头伸长连上了山顶的一棵大树树干上,好像有了生命一般,用力一挥就将龙马甩回了山顶,平安着陆,大家看着这一切目怔口呆。
  8. 造句 女医生话毕,不等杨雄有所动作,薛封已出现在嗷嗷大哭的女护士身前,这等动作竟将一直小心戒备杨天虎的阿诺看的目怔口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