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àn ěr shān qī
成语解释:盥耳:洗耳朵。比喻隐居不仕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“故土或掩目而渊潜,或盥耳而山栖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隐居
繁体字形:盥耳山棲
英文翻译:Mount Yan'er
盥:1.洗(手、脸):盥洗。2.洗手洗脸用的器皿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栖:[qī]鸟在树枝或巢中停息。也泛指居住或停留:栖止。两栖。[xī]〔栖栖〕不安定的样子。
“盥耳山栖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别急,咱们先拆开来看。“盥耳”是洗耳朵的意思,“山栖”就是住在山里。古人用这个词组形容那些躲进深山、不愿掺和世俗纷争的人。举个例子,张三在职场混了十年,突然辞职去终南山种菜养鸡,朋友们都说他这是“盥耳山栖”了。
有人可能要问:这和“隐居”有啥区别?其实这成语藏着更深层的选择——主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。比如李四的公司天天搞办公室政治,他干脆手机一关搬去云南古镇,这不只是换个地方住,更是用行动表达“我不想玩你们这套游戏”。
现代人真能完全“盥耳山栖”吗?我在大理见过开着直播的民宿老板,他们白天采茶晚上发抖音。这算不算新时代的隐居?我倒觉得关键不在形式,而在于是否保持清醒——知道自己要什么,不被外界噪音牵着走。就像王五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练书法,在笔墨间给自己造了个清净空间。
有个有趣现象:北上广的年轻人开始流行“周末隐居”。周五晚上集体消失,躲进郊外民宿关掉朋友圈。这种碎片化的“盥耳山栖”反而更适合快节奏社会,既满足逃离需求,又不耽误周一例会。谁说隐居非得是一辈子的选择?
说到底,“盥耳山栖”传递的是对生活方式的自主权。有人在山里开荒种地,有人在闹市读书品茶,重要的不是物理空间,而是那份“我的生活我做主”的底气。下次看到朋友圈有人晒露营照片,别急着吐槽,说不定人家正在实践属于自己的现代版隐居哲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