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èng shǔ qí hán
成语解释:祁:大。炎热的夏天,严寒的冬季。形容气候条件恶劣的时节
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崔悦传》:“指命仆役,亦用礼节,盛暑祁寒,不便冒犯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气候等
繁体字形:盛暑祁寒
英文翻译:Qi Han in hot summer
盛:[shèng]1.兴盛;繁盛:全盛时期。桃花开得很盛。2.强烈;旺盛:年轻气盛。火势很盛。3.盛大;隆重:盛会。盛宴。4.丰富;丰盛:盛馔。5.深厚:盛情。盛意。6.普遍;广泛:盛行。盛传。7.用力大;程度深:盛赞。8.姓。[chéng]1.把东西放在容器里:盛饭。缸里盛满了水。2.容纳:这间屋子小,盛不了这么多东西。
暑:热(跟“寒”相对):暑天。中(zhòng)暑。受暑。寒来暑往。
祁:1.指安徽祁门:祁红(祁门出的红茶)。2.指湖南祁阳:祁剧。3.姓。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“盛暑祁寒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其实它说的就是夏天热到极致、冬天冷到极致的天气。比如有人感叹:“快递小哥真是辛苦,盛暑祁寒都得在外奔波。”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的极端,又让人联想到不同季节下劳动者的不易。
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个词形容气候?其实这和农耕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。过去人们靠天吃饭,夏天太热可能旱死庄稼,冬天太冷又会冻坏牲畜,所以“盛暑祁寒”不仅描述天气,更暗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。比如农民常说:“今年收成要看老天脸色,别遇上盛暑祁寒就好。”这种表达里藏着对未知风险的担忧。
现代人怎么用这个词?现在这个词更多用来形容坚持做某件事的毅力。比如健身教练鼓励学员:“别管盛暑祁寒,规律锻炼才能见效。”或者家长教育孩子:“读书就像跑马拉松,盛暑祁寒都得坚持下去。”这时候成语就从单纯的气候描述,变成了对恒心的比喻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虽然现代科技能调节温度,但人们对极端天气的感知反而更敏锐了。空调房待久了,偶尔出门遇到38℃高温反而觉得难以忍受。这或许说明,舒适环境反而降低了我们的适应能力。就像总在温室养的花,遇到盛暑祁寒更容易枯萎。
怎么应对生活中的“盛暑祁寒”?物理上的应对可以靠设备,但心理上的“极端天气”更考验人。比如突然失业就像遭遇职场寒冬,重大压力如同精神酷暑。这时候需要的不是对抗,而是像竹子那样柔韧——寒冬时积蓄力量,酷暑时寻找阴凉。有位创业者说得好:“市场也有四季轮回,盛暑时打磨产品,祁寒时正好修炼内功。”
有个容易被忽略的角度:盛暑祁寒其实是自然界的平衡机制。极端天气能杀死害虫、净化空气,就像人生中的挫折反而能锤炼心性。北方朋友应该深有体会:经历过零下20℃的冬天,才会更珍惜25℃的春日暖阳。这种对比带来的幸福感,恰恰是平淡日子里体会不到的。
最后想说,气候在变,时代在变,但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始终有效——无论是自然气候还是人生境遇,重要的不是躲避变化,而是学会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节奏。就像冲浪者不会咒骂海浪,而是借着浪的势头滑向更远的海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