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à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í lǐ mó wài

成语解释:膜:人或动物体内薄皮组织。比喻相交太浅

成语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7回:“如今同了你,虽见了太尊一面,到底是个皮里膜外的账,有什么意思?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皮裏膜外

英文翻译:EXTRADERMAL

皮里膜外的意思
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
膜:1.人和动植物体内像薄皮的组织:鼓膜。腹膜。苇膜儿。2.像膜的薄皮:橡皮膜。纸浆表面结成薄膜。
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
成语评论

皮里膜外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在描述某种医学现象,其实它比喻的是人与人之间既不过分亲近也不完全疏远的状态。比如同事聚餐时,小王总能把话题控制在行业八卦和天气之间,既不透露私人生活细节,也不显得冷漠——这就是典型的皮里膜外式社交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真的有必要吗?现代社会的社交场域里,人们往往需要在自我保护与建立连接之间寻找平衡。就像智能手机的防窥膜,既允许他人看到屏幕的基本内容,又保护着用户的隐私边界。这种智慧在职场新人面对办公室政治时尤其明显,保持适当距离反而能避免被卷入漩涡。

我观察到年轻人群体中正流行“社交节能模式”。有位做自媒体的朋友告诉我,她每周设置两天“静默日”,期间只回复工作信息,其他社交邀约都用“最近比较忙,改天约”来应对。这种主动设置的缓冲带,本质上也是皮里膜外智慧的时代变体,既维系着基本社交网络,又给自己留出喘息空间。

值得思考的是,这种处世之道是否会导致人际关系空心化?从另一个角度看,就像园林艺术中的“透景”手法,适当的留白反而能让关系保持透气性。有个有趣的对比实验:两组志愿者分别用“全天候热聊”和“间歇性深度交流”模式维持友谊,半年后发现后者的情感满意度更高。这或许说明,皮里膜外不是疏离,而是给关系留出生长余地的智慧。

当看到邻居在业主群里既参与公共事务讨论,又巧妙避开家长里短的八卦时,我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。它不再是古书里生涩的典故,而是变成了都市人守护心理边界的生存技能。就像手机里的勿扰模式,关键不在于完全隔绝,而在于掌握何时开启、何时关闭的主动权。

"皮里膜外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