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è lài zhī huàn
成语解释:疥癞:疥疮与癞痢,两种皮肤病。比喻危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紧要的问题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82回:“今王兴十万之师,行粮千里,以争疥癞之患,而忘大毒之在腹心,臣恐齐未必胜,而越祸已至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无关紧要的东西
繁体字形:疥癞之患
英文翻译:Scabies
疥:疥疮,疥螨病的俗称。
癞:1.癞病,即麻风病。2.因生癣疮而毛发脱落的病。3.像生了癞的:癞蛤蟆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患:1.祸害;灾难:患难。水患。防患未然。2.忧虑:忧患。患得患失。3.害(病):患病。患者。
“疥癞之患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背后藏着古人观察生活的智慧。比如有人抱怨:“公司管理总有些小漏洞,虽然现在不影响运转,但就像疥癞之患,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变成大麻烦。”这里用“疥癞”比喻看似不起眼却可能蔓延的问题,提醒人们别对细节掉以轻心。
你可能想问:为什么古人非要用皮肤病来打比方?其实这和成语的起源有关。古代医疗条件有限,疥疮、癞痢这类皮肤病虽然不致命,但瘙痒难忍且容易传染,正适合用来形容那些“不致命但膈应人”的隐患。比如邻居家总为琐事吵架,旁人劝和时说:“这点矛盾就像疥癞之患,早点说开多好,何必让它影响两家感情?”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也能活学活用。比如同事吐槽:“新来的实习生总在报表里写错小数点,主管觉得是疥癞之患不用管,结果月底对账差点闹出大误会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警示意味,又让传统文化和现实场景产生了碰撞。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“问题大小”的刻板认知。就像家里漏水,第一天只是墙角霉斑(疥癞之患),但放任不管可能演变成墙体开裂(心腹大患)。生活中很多事都是这样——早起十分钟能避免全天手忙脚乱,定期体检能预防重大疾病,这种“小投入防大风险”的思维,正是现代人需要的生存智慧。
下次遇到看似微小的问题时,不妨用“疥癞之患”的视角重新审视。比如手机屏幕裂了条缝,与其想着“还能凑合用”,不如早点维修,毕竟谁也不想某天突然发现整个屏幕失灵。这种主动干预的态度,或许能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少些意外,多些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