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ā tián bù nà lǚ,lǐ xià bù zhěng guān
成语解释:经过瓜田,不可弯腰提鞋;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。比喻避嫌疑
成语出处:三国 魏 曹植《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,不处嫌疑间;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分句;比喻避嫌
繁体字形: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整冠
英文翻译:If you don't take your shoes, you'll lose your crown
瓜:1.蔓生植物,叶子像手掌,花多是黄色;果实可以吃。种类很多,如西瓜、南瓜、冬瓜、黄瓜等。2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3.(Guā)姓。
田:1.种植农作物的土地:麦田。棉田。2.蕴藏矿物可供开采的地带。专用于某些生产的土地:油田。盐田。3.同“佃(tián)”。4.同“畋”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纳:1.收进来;放进来:出纳。闭门不纳。2.接受:纳降。采纳。3.享受:纳凉。4.放进去:纳入正轨。5.交付(捐税、公粮等):纳税。纳粮。6.姓。7.缝纫方法,在鞋底、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,使它结实耐磨:纳鞋底子。
履:1.鞋:衣履。革履。削足适履。2.踩;走:履险如夷。如履薄冰。3.脚步:步履。4.履行:履约。
李:1.李子树,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叶子倒卵形,花白色,果实球形,黄色或紫红色,是常见水果。2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3.(Lǐ)姓。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整:1.全部在内,没有剩余或残缺;完整(跟“零”相对):整天。整套。一年整。十二点整。化整为零。2.整齐:整洁。整然有序。仪容不整。3.整理;整顿:整风。整装待发。4.修理:整修。整旧如新。5.使吃苦头:他被整得好苦!6.搞;弄:绳子整断了。这东西我看见人整过,并不难。
冠:[guān]1.帽子:皇冠。桂冠。衣冠整齐。怒发冲冠。2.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:鸡冠。树冠。[guàn]1.把帽子戴在头上(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,表示已成年):未冠(不到二十岁)。2.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:县名前冠上省名。3.居第一位:冠军。名冠全球。4.指冠军:夺冠。三连冠(连续三次获得冠军)。5.姓。
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”这句成语,字面意思是:在瓜田里不要弯腰提鞋,在李子树下不要抬手整理帽子。听起来有点奇怪?其实它想说的是:在容易引起怀疑的场合,要主动避嫌。比如你路过一片西瓜地,突然蹲下系鞋带,别人可能以为你要偷瓜;站在结满李子的树下整理帽子,别人可能怀疑你要摘果子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公司开会时,同事的笔记本摊在桌上,屏幕显示着一份标着“机密”的文件。这时候你走过去,就算只是好奇瞥了一眼,也可能被误会成打探消息。这时最好的做法是主动侧身避开视线,或者开个玩笑说“我可不敢偷看商业机密啊”——既化解尴尬,又保护了自己。
自问自答:为什么古人要强调这种避嫌意识?古代社会信息传播慢,信任成本极高。一次误会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澄清。比如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孔子周游列国时,就因为学生颜回偷吃米饭的误会(实际是灰尘掉进饭里),差点错怪了最得意的门生。成语背后的智慧在于:预防永远比解释更有效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现代职场中,年轻人反而更懂得运用这种智慧。我见过实习生用便签纸遮住电脑密码区,在公共场合接电话时会走到走廊——这些细节看似多余,实则在人际关系的银行里持续存款。当别人对你建立信任储备,关键时刻就能避免“百口莫辩”的困境。
延伸思考:避嫌是否等于过度谨慎?这里有个平衡点。就像过马路时不必闭着眼睛走,但也不能闯红灯。某次项目合作中,我坚持让第三方在场时再拆封投标文件,虽然流程繁琐,但后来竞争对手质疑公平性时,这个举动成了最有力的证据。这让我明白:真正的智慧不是活得战战兢兢,而是建立清晰的边界感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这个成语出自汉乐府《君子行》,但它的精神内核在21世纪依然鲜活。下次遇到“瓜田李下”的场景,不妨把动作放慢半拍,给他人也给自己多留三分余地——毕竟,清者自清的前提,是浊水没有溅到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