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è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ǐ bù shèng cí

成语解释:指文章说理不能胜过言辞

成语出处:三国·魏·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孔融体气高妙,有过人者,然不能持论,理不胜词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文章等

繁体字形:理不勝詞

英文翻译:Incoherent words

理不胜词的意思

理:1.物质组织的条纹;纹理:木理。肌理。条理。2.道理;事理:合理。理屈。理当如此。3.自然科学,有时特指物理学:理科。数理化。4.管理;办理:处理。理财。当家理事。5.整理;使整齐:理发。理一理书籍。6.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;表示意见(多用于否定式):路上碰见了,谁也没理谁。置之不理。7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胜:[shèng]1.胜利(跟“负、败”相对):打胜仗。取胜。2.打败(别人):以少胜多。战胜敌人。3.比另一个优越(后面常带“于、过”等):事实胜于雄辩。实际行动胜过空洞的言辞。4.优美的(景物、境界等):胜景。胜境。引人入胜。5.姓。6.(旧读shēng)能够承担或承受:胜任。不胜。7.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:方胜。[shēng]肽的旧称。

词:1.(词儿)说话或诗歌、文章、戏剧中的语句:戏词。义正词严。词不达意。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。2.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做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3.语言里最小的、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
成语评论

理不胜词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道理讲不过对方的言辞。比如有人明明逻辑站不住脚,但靠着一套天花乱坠的表达,反而让听众觉得他“有道理”。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其实挺常见的。

举个例子:公司会议上,小张提出要砍掉一个长期亏损的项目。他列举了数据,说明项目投入产出比低,团队精力被过度消耗。但同事老王立刻反驳:“这个项目是老领导的心血,砍掉就是否定过去的努力!再说,市场环境变化快,说不定明年就能翻身。”老王的话充满情感渲染,却避开了核心数据。结果,大家虽然觉得小张更理性,但最后项目还是被保留了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理不胜词”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人类大脑天生容易被情绪和故事吸引。就像电视剧里反派角色如果演得足够动人,观众甚至会暂时忘记他做的是坏事。现实中,当一个人用激昂的语调、生动的比喻包装观点时,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带偏,忽略了逻辑漏洞。
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菜市场里,卖保健品的摊主拉着大妈说:“阿姨您看,这瓶子里装的不是普通药丸,是儿女的孝心啊!您身体好了,孩子在外打拼才安心对不对?”明明产品资质存疑,但摊主用“孝心”“家庭”这些关键词,瞬间击中了情感软肋,比讲一百句科学原理都管用。

我个人观察,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反而加剧了。短视频里3秒抓眼球的标题党、社交平台上的情绪化站队,都在用更“高级”的言辞技巧争夺注意力。这时候保持清醒特别重要:遇到特别能说会道的人,不妨多问一句“数据支撑在哪里?”“有没有反面案例?”就像吃奶油蛋糕前先刮掉表层奶油,才能尝到真正的蛋糕胚。

当然,理和词从来不是对立的。真正有效的沟通,应该是“晓之以理”搭配“动之以情”。下次当你需要说服别人时,不妨试试“数据+故事”的组合拳。比如先摆事实:“这个方案能帮公司节省20%成本”,再补一句:“去年隔壁部门用了类似方法,他们团队今年团建都升级成海岛游了。”既有理,又有词,效果绝对1+1>2。

说到底,语言本就是工具。用得好是桥梁,用不好是障眼法。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——既不被华丽辞藻迷惑,也不因固执己见拒绝倾听。毕竟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压倒对方,而在于让道理和表达相得益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