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íng
  • lóng
  • tòu
  • lò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íng lóng tòu lòu

成语解释:见“玲珑剔透”。

成语出处:明·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》:“石在亭前池中,高八尺,阔半之,玲珑透漏不瘦不肥,前后俱无斧凿痕,太湖之绝品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诗文

繁体字形:玲瓏透漏

英文翻译:Exquisite and leaky

玲珑透漏的意思

玲:形容玉碰击的声音:玲玲作响。玲玲盈耳。玲珑(a.金玉碰击声,如“和銮玲玲”;b.形容器物细致精巧,如“小巧玲玲”;c.形容人的灵活敏捷,如“八面玲玲”此词现多形容为人处世手腕圆滑,面面俱到)。玲琅。玲玎。

珑:1.古代迷信求雨时所用的玉,上刻龙纹。2.见〔玲珑〕

透:1.(液体、光线等)渗透;穿透:透水。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。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,找出它的本质。2.暗地里告诉:透消息。透个信儿。3.透彻:把道理说透了。我摸透了他的脾气。4.达到饱满的、充分的程度:雨下透了。我记得熟透了。5.显露:这花白里透红。

漏:1.东西从孔或缝中滴下、透出或掉出:壶里的水漏光了。2.物体有孔或缝,东西能滴下、透出或掉出:漏勺。锅漏了。那间房子漏雨。3.漏壶的简称,借指时刻:漏尽更深。4.泄露:走漏风声。说漏了嘴。5.遗漏:挂一漏万。这一行漏了两个字。点名的时候,把他的名字给漏了。

成语评论

玲珑透漏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常被写成“玲珑剔透”,形容器物精巧细致,结构通透。比如一个雕刻着花纹的玉葫芦,光线能穿过薄如蝉翼的壶身,纹路清晰可见,这种“里外都能看明白”的美感,就是玲珑透漏的典型例子。

为什么古人会用这个词形容物件?答案藏在传统工艺里。比如苏州园林的镂空花窗,石匠用凿子一点点敲出蝴蝶、梅花的形状,既保留了窗框的完整,又让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光影。这种“保留框架”与“穿透细节”的平衡,正是成语背后的智慧——复杂却不杂乱,简约中藏着巧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现代设计有关系吗?我曾在博物馆见过明朝的景泰蓝香炉,外层掐丝缠绕如藤蔓,内部却光滑如镜。这让我想起当代建筑中的玻璃幕墙,外立面的几何切割与内部通透空间,本质上都在玩转“实与虚”的对话。古今匠人跨越时空的默契,或许就藏在玲珑透漏的美学密码里。

成语用错了怎么办?有次朋友指着磨砂玻璃杯说:“这个真够玲珑透漏!”其实磨砂材质并不透光,更接近“朦胧美”。真正的玲珑透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:整体结构完整,局部细节通透。就像竹编灯笼,竹条编织成球体,烛光从万千缝隙中渗出,既稳固又轻盈。

这种审美如何影响生活?去年装修时,我坚持在实木书架上做菱形镂空背板。木匠师傅最初觉得费料,完工后却发现:既减轻了柜体厚重感,又能瞥见墙面的浅灰色纹理。现在每次取书,手指穿过那些木格时的触感,都在提醒我——恰到好处的“留白”比填满更动人。

下次遇见雕花窗棂或金属镂空首饰,不妨凑近细看。那些精心计算的空隙不是简单的缺失,而是创造者留给光线的通道,是让坚硬材质呼吸的气孔。或许这就是玲珑透漏给现代人的启示:通透不是脆弱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智慧承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