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áng gù hǔ shì
成语解释:如狼虎视物。形容威严而凶狠。
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·蜀志·杨戏传》“亮南征,留邵为治中从事,是岁卒”裴松之注引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》:“亮身仗强兵,狼顾虎视,五大不在边,臣常危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狼顧虎視
英文翻译:Look at the tiger
狼:哺乳动物,外形像狗,面部长,耳朵直立,毛黄色或灰褐色,尾巴向下垂。昼伏夜出,冬天常聚集成群,性凶暴,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,有时也伤害人。
顾:1.回头看;泛指看。例:回顾。举目四顾。2.拜访:三顾茅庐。3.照管;注意:奋不顾身。顾大局。4.商店或服务行业称前来购买货物或要求服务:惠顾。顾客。5.文言副词。反而:足反居上,首顾居下。6.文言连词。但是;只是:虽年高,顾精神不减。
虎:1.哺乳动物,头大而圆,毛黄色,有黑色横纹。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,性凶猛,力气大,善游泳,不善爬树,夜里出来捕食鸟兽。通称老虎。2.比喻勇猛威武:虎将。虎虎有生气。3.露出凶相:虎起脸。4.姓。5.同“唬”。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“狼顾虎视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在讲动物世界?其实它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可密切了。比如公司会议上,当领导突然提到要裁减部门时,小王立刻挺直腰板,目光像雷达一样扫过每个人的表情——这可不就是狼顾虎视的状态吗?既保持警觉,又在观察机会。
为什么古人会用两种动物来形容这种状态?狼回头时脖子几乎能扭转180度,虎盯猎物时瞳孔会收缩成细线,这种生理特征被古人提炼成“随时准备应对变化”的智慧。就像现在年轻人参加求职面试,既要警惕考官的问题陷阱,又要抓住机会展示优势,可不就是现代版狼顾虎视?
上周的篮球联赛决赛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新体会。红队后卫带球突破时,明明面朝篮筐冲刺,却能用余光锁定防守队员的位置,这种“眼观六路”的能力,完全符合成语描绘的神态。有趣的是,这种状态并非天生,而是千百次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。
现代人需要这种警惕性吗?过度的戒备会让人神经紧绷,但适度的警觉其实暗含生存智慧。就像家长群里的妈妈们,既要防备虚假招生信息,又要抓住真正的教育机会。这种平衡恰如成语的精髓:不是被动防守,而是主动掌控局面。
有个职场现象特别有意思:新入职的同事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狼顾虎视特质。他们既要快速适应环境,又要寻找晋升机会。上周亲眼见到实习生小李,在帮主管整理报表时,还能注意到隔壁组的技术分享会,这种多线程处理能力,正是成语的现代演绎。
最近重读《三国演义》,发现诸葛亮空城计就是狼顾虎视的经典案例。抚琴的从容姿态下,藏着对司马懿军队动向的严密监控。这种外松内紧的状态,比单纯的警惕更富有策略性。当代职场中的危机公关,不也需要这种表面镇定、内在缜密的双重状态?
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赋予新内涵。现在看直播带货的主播们,既要盯着实时销售数据,又要观察观众互动,还要防范突发状况,这种多维度关注能力,不就是数字时代的狼顾虎视?古老智慧以新的形式在屏幕前焕发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