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iú
  • méng
  • ró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ú qiú méng róng

成语解释:见“狐裘蒙戎”。
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晋世家》:“狐裘蒙茸,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?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狐裘蒙茸

英文翻译:Fur and velvet

狐裘蒙茸的意思

狐:1.哺乳动物,外形略像狼,面部较长,耳朵三角形,尾巴长,毛通常赤黄色。性狡猾多疑,昼伏夜出,吃野鼠、鸟类、家禽等。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。通称狐狸。2.(Hú)姓。

裘:1.毛皮的衣服:狐裘。轻裘。集腋成裘。2.姓。

蒙:[méng]1.蒙昧:启蒙。2.遮盖:蒙上头巾。3.承受;遭受:承蒙指教。蒙难。4.形容雨点细小:蒙蒙细雨。5.忠厚的样子。6.“蒙眬”的“蒙”。[mēng]1.欺哄:休想蒙人。2.随便胡猜:瞎蒙。3.昏迷:头发(fā)蒙。[měng]蒙古族。

茸:1.草初生时细小柔软的样子:绿茸茸的一片草地。2.鹿茸:参茸(人参和鹿茸)。

成语评论

狐裘蒙茸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狐狸的毛皮蓬松杂乱,常用来形容外表华丽却不够整洁,或比喻事物表面光鲜但内里空虚。比如:“他一身名牌,但头发凌乱、鞋子沾泥,整个人显得狐裘蒙茸。”这种反差感让人一眼注意到外表与内在的不协调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只能形容衣着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一家装修奢华的餐厅,服务员却态度懒散,菜品味道糟糕,也能用“狐裘蒙茸”形容它的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。这成语的核心,是揭示表象与实质的割裂感。

有趣的是,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。我曾见过一位博主,视频画面精致如电影,但内容全是抄袭拼凑。这种“狐裘蒙茸”的操作,短期内或许吸引眼球,时间久了却会失去信任——就像褪毛的狐裘,只剩杂乱无章。

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“狐裘蒙茸”的陷阱?或许因为快速获取关注的需求,压倒了扎实积累的耐心。但观察那些真正长久的事物,比如百年老店的木招牌、经典书籍的磨损书脊,它们的“裘”或许不“蒙茸”,却因内在厚重而始终被人珍视。

下次见到特别“完美”的事物时,不妨多问一句:这层华丽皮毛之下,是否藏着未被梳理的真相?毕竟,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毛色有多亮,而在于能否经得起逆着毛流的触摸。

"狐裘蒙茸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