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 qiú shāng róng
成语解释:见“狐裘蒙戎”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狐裘尨茸,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狐裘尨茸
英文翻译:The fur shows the velvet
狐:1.哺乳动物,外形略像狼,面部较长,耳朵三角形,尾巴长,毛通常赤黄色。性狡猾多疑,昼伏夜出,吃野鼠、鸟类、家禽等。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。通称狐狸。2.(Hú)姓。
裘:1.毛皮的衣服:狐裘。轻裘。集腋成裘。2.姓。
尨:[méng]〔尨茸〕蓬乱的样子,如“狐裘尨茸。”[máng]1.多毛的狗。2.杂色:“衣之尨服。”[lóng]古同“龙”。[páng]1.古同“庞”,高大:“虎见之,尨然大物也。”2.姓。
茸:1.草初生时细小柔软的样子:绿茸茸的一片草地。2.鹿茸:参茸(人参和鹿茸)。
大家可能没听过“狐裘尨茸”这个成语,它就像藏在古籍里的珍珠。比如公司会议上,销售部说研发太慢,研发部埋怨市场调研不足,财务部又跳出来说预算超支——这时候用“狐裘尨茸”形容这种混乱局面,就像看见狐狸毛皮杂乱纠缠,再华贵的外表也架不住内部矛盾。
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字面意思是“狐裘皮毛杂乱”,实际上比喻表面光鲜内里混乱。就像我们看到某些网红餐厅,装修得金碧辉煌,后厨却蟑螂满地跑。这种表里不一的对比,正是成语的精妙所在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小区业主群里天天吵得不可开交。有人要装电梯,有人嫌破坏绿化;有人催缴物业费,有人闹着要换物业公司。这时候业委会主任叹气道:“咱们小区现在真是狐裘尨茸,大家劲儿使不到一处。”这种用法既形象又贴切。
为什么现代人还要用这种生僻成语?我发现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密码,用得恰当能让表达更有层次。比如在分析企业并购失败案例时,用“狐裘尨茸”描述管理层内耗,比直说“内部混乱”多了几分历史厚重感。不过要注意场合,跟朋友撸串时突然来这么一句,可能会被当成书呆子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古人用动物皮毛比喻人际关系,现代人用WIFI信号形容社交状态。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,直指人性本质。就像现在刷短视频时,看见百万粉丝博主评论区突然爆出抄袭风波,弹幕里飘过“大型狐裘尨茸现场”,瞬间就get到那种外表光鲜内里翻车的戏剧感。
有人担心生僻成语会被时代淘汰,我倒觉得不必悲观。语言就像河流,总会有新词加入,旧词沉淀。关键在运用之妙,就像做菜时的香料,用得适量能提鲜,用过量就变中药铺。下次遇到表面和谐实则暗流涌动的场景,试试用“狐裘尨茸”来点睛,说不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