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uáng tāo hài làng
成语解释:比喻剧烈的社会运动
成语出处:清 梁启超《近代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》:“其立于城上之罗兰夫人及狄郎的士党,遂不得不为狂涛骇浪之所淘尽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社会运动
繁体字形:狂濤駭浪
英文翻译:tempestuous waves
狂:1.精神失常;疯狂:发狂。丧心病狂。2.猛烈;声势大:狂风。狂奔。3.纵情地、无拘束地(多指欢乐):狂喜。狂欢。4.狂妄:狂言。你这话可说得有点儿狂。
涛:大的波浪:波涛。惊涛骇浪。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浪:1.波浪:风平浪静。乘风破浪。白浪滔天。2.像波浪起伏的东西:麦浪。声浪。3.没有约束;放纵:放浪。浪费。4.逛:到街上浪了一天。5.姓。
狂风卷起十米高的巨浪,渔船在漆黑的海面上颠簸起伏,船长握紧舵轮喊道:"这狂涛骇浪的阵势,我跑船三十年都没见过!" 此刻你会不会好奇,这个成语只能形容自然界的风暴吗?其实在商界,创业者常把市场突变比作"商海的狂涛骇浪",比如直播带货行业在2023年经历政策调整时,某MCN机构负责人就说:"要在狂涛骇浪中找到新航道"。
当学生问"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",答案藏在文学作品中。金庸《倚天屠龙记》描写张三丰创太极拳时写道:"心中狂涛骇浪渐归平静,招式如流水自然",这里反而用来衬托突破瓶颈的顿悟时刻。这说明成语的妙处在于语境转换——惊涛可以象征危机,也能比喻思想激荡。
有个真实案例值得玩味。2021年郑州暴雨期间,居民区变作孤岛,志愿者驾驶铲车救人时,有位大姐在采访中说:"看着铲车劈开狂涛骇浪过来,突然觉得人心比洪水更有力量。" 这种用法跳出了成语的原始意象,赋予其温暖的人文色彩,恰好印证了汉语的灵动性。
我曾在渔村见过老渔民这样使用成语。他们指着台风过后的海滩说:"狂涛骇浪卷走了养殖箱,但也送来了深海鱼苗。" 这种辩证思维给了我启发——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巨变,往往裹挟着危险与机遇的双重属性。就像2023年AI技术爆发,不少传统行业从业者最初视之为"职业海洋的惊涛骇浪",半年后却发现是转型升级的跳板。
最近读企业传记时注意到,某科技公司把研发中心命名为"骇浪实验室",取意"在技术浪潮中勇立潮头"。这种命名策略展示了成语在现代场景中的再生能力。当我们在公园看见大爷们激烈争论棋局,说他们"在楚河汉界掀起思维的狂涛骇浪",是不是比直白描述更有画面感?
语言就像海面,成语则是航行者千百年积攒的航海图。下次遇到棘手难题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智慧:骇浪终会平息,而穿越风暴的经验,会成为下次启航的罗盘。正如那个在暴雨中守望相助的郑州社区,如今已建起更完善的应急系统,他们用行动诠释了"狂涛骇浪终将过去,留下的应是更坚固的堤坝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