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fēng hài làng
成语解释:喻使世俗震动、极不寻常。
成语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一回:“据地保那张报单,五路通详上去,奉到宪批,批了‘如详办理’四个大字,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,办得来云过天空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驚風駭浪
英文翻译:fearful winds and dreadful waves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浪:1.波浪:风平浪静。乘风破浪。白浪滔天。2.像波浪起伏的东西:麦浪。声浪。3.没有约束;放纵:放浪。浪费。4.逛:到街上浪了一天。5.姓。
“惊风骇浪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,当人们形容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时,常常会说:“这场疫情就像惊风骇浪,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。”画面感是不是立刻扑面而来?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成语只能描述自然灾害吗?”当然不是。比如描述职场压力时可以说:“创业初期每天面对客户的质疑和资金压力,就像在惊风骇浪里划小船。”这种用法突破了自然现象的局限,把心理层面的冲击感具象化了。
“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成语?”我认为它比“困难重重”更有动态美感。试想这句话:“老张处理完公司债务纠纷后感叹:这半年的惊风骇浪,比过去十年经历的都凶险。”浪涛翻涌的意象,是不是比单纯说“困难”更能传递劫后余生的庆幸?
有个有趣的发现:这个成语在新生代群体中出现了新用法。最近看到某游戏论坛的帖子标题:“新手村boss战的惊风骇浪式攻击,萌新当场被劝退”。这种跨次元的使用,既保留了原意中的冲击力,又增添了网络时代的幽默感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转折场景。比如在励志故事里:“当所有人以为她会向惊风骇浪低头时,她却扎起马尾开始学冲浪。”这种反差式的运用,往往比平铺直叙更有记忆点。
需要提醒的是,使用时要避免语境错位。比如形容细雨绵绵的江南梅雨,用“惊风骇浪”就会显得格格不入。但若是描写台风天的钱塘江潮,说“惊风骇浪中仍有弄潮儿搏击的身影”,画面与意境就完全契合了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唐代诗人李贺曾用“惊波一起三山动”描写水势,虽然没直接使用这个成语,但那种动荡不安的意境,倒是与惊风骇浪的精髓不谋而合。可见好的意象表达,古今都有相通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