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wù yǐn lèi
成语解释:谓援引同类事物作比喻。
成语出处:晋·康法邃《序》:“《譬喻经》者,皆是如来,随时方便,四说之辞,敷演弘毅,训诱之要,牵物引类,转相证据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牽物引類
英文翻译:Introduction
牵:1.拉着使行走或移动:牵引。牵着一头牛往地里走。2.牵涉:牵连。牵制。3.姓。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引:1.拉,伸:引力。引颈。引而不发。引吭高歌。2.领,招来:引见。引子。引言。引导。引荐。抛砖引玉。3.拿来做证据、凭据或理由:引文。引用。援引。4.退却:引退。引避。5.旧时长度单位,一引等于十丈。6.古代柩车的绳索:发引(出殡)。
类:1.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:种类。分类。同类。2.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:分成几类。两类性质的问题。3.类似:类人猿。类新星。画虎不成反类狗。4.姓。
什么是“牵物引类”的成语?简单来说,这类成语通过描述一个具体事物或现象,引申出更广泛的道理或规律。比如“见微知著”,字面意思是看到细微的迹象就能推测整体情况,实际用来形容洞察力敏锐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“小明学编程时发现,每次代码出错都有固定模式。老师夸他‘举一反三’,因为他能从单个错误推导出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。”这里“举一反三”就是典型的牵物引类成语,通过具体行为体现抽象思维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类成语为什么容易让人记住?答案藏在人类认知规律里。大脑更擅长通过具象案例理解抽象概念,就像用“一叶知秋”比喻从细节推断全局,比直接说“推理能力”更生动。
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特别适合教学场景。比如教孩子“闻一知十”时,可以结合拼图游戏:找到关键碎片就能拼出整幅图画。这种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方法,比单纯背诵定义有效得多。
不妨再看个职场案例:“部门会议上,小王通过分析上月销售数据,准确预测了季度趋势。总监说他‘窥斑见豹’,这个评价既肯定专业能力,又暗含对逻辑思维的赞赏。”这里成语的巧妙运用,让反馈既有文化底蕴又不显生硬。
值得思考的是,在信息碎片化时代,牵物引类的能力反而更重要。就像成语“顺藤摸瓜”描绘的追踪过程,现代人处理海量信息时,能否抓住关键线索往往决定效率高低。这种古今智慧的共通性,或许正是成语生命力所在。
下次遇到复杂问题时,不妨试试用这类成语构建思考框架。比如用“抽丝剥茧”提醒自己层层分析,或者用“拨云见日”保持解决问题的信心。语言不仅是工具,更是塑造思维方式的模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