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ū
  • ju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á shū tī jué

成语解释:整理选择。

成语出处:《宋史·律历志》:“建安布衣蔡元定著《律吕新书》,朱熹称其超然远览,奋其独见,爬梳剔抉,参互考寻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广泛搜罗、精细选择

繁体字形:爬梳剔抉

英文翻译:collect and select

爬梳剔抉的意思

爬:1.昆虫、爬行动物等行动或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:蝎子爬进了墙缝。这孩子会爬了。2.抓着东西往上去;攀登:爬树。爬绳。爬山。墙上爬满了藤蔓。3.由倒卧而坐起或站起(多指起床):他病得已经爬不起来了。在哪里跌倒,就在哪里爬起来。

梳:1.梳子,整理头发、胡须的用具。2.用梳子整理头发:梳头。

剔:1.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:把骨头剔得干干净净。2.从缝隙里往外挑(tiǎo):剔牙缝儿。剔指甲。3.剔除:挑剔。把烂了的果子剔出去。4.汉字的笔画,即挑(tiǎo)

抉:剔出;挑出:抉择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爬梳剔抉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整理杂物的场景,但这个成语的内涵远不止于此。比如一位历史学者在研究唐代服饰演变时,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,必须像梳头发一样梳理线索,剔除无关的民间传说,最终挑选出可信度最高的证据链——这种去伪存真的过程,正是“爬梳剔抉”的生动写照。

有人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于学术研究吗?当然不是!程序员调试代码时,逐行检查报错信息,剔除冗余指令,保留核心逻辑的过程;家庭主妇整理储物间时,筛选过期药品、分类季节性物品的举动,本质上都在实践“爬梳剔抉”的智慧。

我常觉得,现代人更需要这种能力。每天面对社交媒体海量信息,就像站在瀑布下方接水——若不学会快速筛选有效信息,只会被水流冲得晕头转向。上周帮邻居整理祖传老宅,从阁楼堆积的旧书报中发现民国时期的地契,这种惊喜正源于系统性梳理的过程。

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?有个简单方法:处理复杂事务时,先画个“信息筛子”。比如策划社区活动,在便利贴上罗列所有创意,接着按“可行性”“参与度”“成本控制”三个筛孔过滤,最后留下的便是精华。这种可视化操作能让抽象思维变得具象,避免陷入选择困难。

有趣的是,自然界也存在类似现象。观察过松鼠储粮的人会发现,它们不会把找到的所有坚果都埋藏起来,而是会剔除被虫蛀的、筛选饱满的——这种生存智慧与人类的“爬梳剔抉”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或许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,我们更需要回归这种去芜存菁的本能。

最近尝试用这个方法整理手机相册,发现原本8000多张杂乱照片中,真正值得保存的不到十分之一。删除模糊的截图、清理重复影像后,那些承载珍贵记忆的照片反而像经过打磨的宝石,在相册中熠熠生辉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舍弃不是失去,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见真正重要的东西

爬梳剔抉的造句

  1. 造句 要写好论文,这就必须下一番爬梳剔抉的功夫。
  2. 造句 本文在爬梳剔抉史料的基础上,对该诗社活动的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。
  3. 造句 万千典籍文献,爬梳剔抉,参互考寻,含英咀华于一套700册文库之中,殊为不易。
  4. 造句 总在故纸堆里爬梳剔抉,不会让大多数人喜欢;古事有了新知,才能让人兴味盎然。
  5. 造句 研究历史的后人只得在亲历历史的人物留下的文献中爬梳剔抉,冀以部分还原、复现历史。
  6. 造句 如爬梳剔抉写出了“潮汕蔗糖史”,虽是简史,却独多创见,其功在草创,其利当嘉惠后人。
  7. 造句 看过书稿之后,感到作品既有大势与大略上的钩玄提要,又有小局与小谋上的爬梳剔抉,史料详切、内蕴丰盈。
  8. 造句 淳熙间,建安布衣蔡元定著《律吕新书》,朱熹称其超然远览,奋其独见,爬梳剔抉,参互考寻,推原本根,比次条理,管括机要,阐究精微。
  9. 造句 高喊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已有年矣,却鲜见对传统文化的爬梳剔抉,如今再次暴露了这一痼疾。

"爬梳剔抉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