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o chún gàn shé
成语解释:见“焦唇干舌”。
成语出处:《孔子家语·屈节》:“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,受困会稽,痛于骨髓,日夜焦唇干舌,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焦脣干舌
英文翻译:Scorched lips and dry tongue
焦:1.火候过大或火力过猛,使东西变硬变脆或烧成炭样:烤得又焦又脆。衣服烧焦了。2.由于缺少水分,变得干枯、干燥:焦渴。唇焦舌燥。3.着急:心焦。焦急。4.指焦炭:炼焦。5.焦耳的简称。
唇: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。通称嘴唇。
干:[gàn]1.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:树干。骨干。2.指干部:调干。干群关系。3.做(事):实干。干活儿。埋头苦干。4.能干;有能力的:干练。干才。5.担任;从事:他干过厂长。6.事情变坏;糟:要干。干了,钥匙忘在屋里了。[gān]1.古代指盾牌:干戈。2.姓。3.冒犯:干犯。4.牵连;涉及:干连。干涉。相干。5.追求(职位、俸禄等):干禄。6.水边:江干。河干。7.天干:干支。8.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(跟“湿”相对):干燥。干柴。油漆未干。衣服晾干了。9.不用水的:干洗。干馏法。10.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:饼干。葡萄干儿。豆腐干儿。把萝卜晒成干儿。11.空虚;空无所有:外强中干。钱都花干了。12.只具形式的:干笑。干号(háo)。13.属性词。指拜认的(亲属关系):干妈。干儿子。14.徒然;白:干着急。干瞪眼。干打雷,不下雨。15.形容说话太直太粗(不委婉):你说话别那么干。16.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人难堪:我又干了他一顿。17.慢待;置之不理:主人走了,把咱们干起来了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“焦唇干舌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常被误写为“焦唇燥舌”,原意是形容人长时间说话或处于焦虑状态,导致嘴唇干裂、喉咙沙哑的样子。比如:“他为了解释清楚误会,在烈日下站了两小时,说得焦唇干舌,最后终于让邻居理解了真相。”这里既突出了坚持沟通的毅力,也暗示了身体上的疲惫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容易被混淆?一方面,“焦”和“燥”都有干燥的意思,另一方面,日常口语中人们更习惯说“口干舌燥”,导致对原成语的记忆模糊。不过用“焦唇干舌”反而能更生动地描绘出因情绪或环境导致的生理反应,比如在沙漠探险的故事里:“向导指着远处隐约的绿洲,用焦唇干舌的声音喊着‘再坚持半小时就到了!’”
有个有趣的细节是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写现代职场场景。试想:会议室里空调呼呼作响,项目经理对着PPT连续讲了三个小时,咖啡杯早已见底。这时同事递过矿泉水说:“您先润润嗓子吧,焦唇干舌的哪还有力气怼甲方的刁钻问题?”既点明工作压力,又带着同事间的幽默关怀。
我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就像语言中的“放大镜”——它能把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细微状态凸显出来。比如在亲子关系中,母亲反复叮嘱青春期孩子的画面:“她追到校门口还想多说两句,却被儿子一句‘知道了’堵回来,徒留焦唇干舌的叹息。”这种表达比单纯说“唠叨”更有画面冲击力。
下次写作时想要描述“费力沟通”或“身心俱疲”的状态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它既能避免陈词滥调,又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当事人的真实处境。毕竟好的文字不仅要传递信息,更要激活五感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