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o xiāng lǐ bài
成语解释:敬奉神佛的一种仪式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佛图澄传》:“王度疏断,汉人悉不听,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拜佛
繁体字形:烧香礼拜
英文翻译:Incense worship
烧:1.使东西着火:燃烧。烧毁。烧煤取暖。2.加热或接触某些化学药品、放射性物质等使物体起变化:烧水。烧饭。烧砖。烧炭。盐酸把衣服烧坏了。3.烹调方法,先用油炸,再加汤汁来炒或炖,或先煮熟再用油炸:烧茄子。红烧鲤鱼。烧羊肉。4.烹调方法,就是烤:叉烧。烧鸡。5.发烧:他现在烧得厉害。6.比正常体温高的体温:烧退了。退烧了。7.过多的肥料使植物体枯萎或死亡。8.因财富多而忘乎所以:有两个钱就烧得不知怎么好了!
香:1.(气味)好闻(跟“臭”相对):香水。香皂。这花真香。2.食物味道好:饭很香。3.吃东西胃口好:这两天吃饭不香。4.睡得踏实:睡得正香呢。5.受欢迎;被看重:吃香。这种货物在农村很香。6.香料:檀香。沉香。龙涎香。7.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,燃烧时,发出好闻的气味,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常用,有的加上药物,可以熏蚊子:线香。蚊香。烧一炷香。8.亲吻:香面孔。9.姓。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拜:[bài]1.过去表示敬意的礼节:对拜。叩拜。跪拜。引恭敬地:拜托。拜访。拜望。拜请。[礼拜]宗教徒对神敬礼或祷告。转周、星期的别称。2.行礼祝贺:拜年。拜寿。3.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结成某种关系:拜将。拜师。[bái][拜拜](外)再见。引结束某种关系。
提到“烧香礼拜”,大家可能想到寺庙里的烟雾缭绕,或者长辈在神龛前虔诚祈祷的画面。但你知道吗?这个行为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有趣的成语和故事。
比如“焚香顶礼”,常用来形容极度尊敬的态度。比如:“爷爷每年清明都会焚香顶礼,祭拜祖先时连呼吸都放得很轻。”这里的关键是“仪式感”——通过动作传递内心的重视。可能有人会问:为什么烧香能代表尊重?其实,香火的升腾象征着愿望的传达,而身体的动作(如叩拜)则强化了情感的投入。
另一个成语“晨钟暮鼓”常和烧香礼拜搭配出现。比如:“庙里的僧人每天伴着晨钟暮鼓烧香诵经,二十年从未间断。”这背后隐藏着“规律性”的意义——重复的仪式塑造了生活的节奏感。现代人虽然很少去寺庙,但早起一杯咖啡、睡前看书的习惯,何尝不是另一种“仪式”呢?
有个问题值得思考:烧香礼拜是否只是迷信?我曾见过创业者在办公室供奉关公像,他们坦言:“倒不是真信神灵,而是需要个心理锚点。”这让我意识到,仪式更多是帮助人集中注意力的工具。就像运动员比赛前固定热身动作,本质都是通过可控的流程缓解焦虑。
再看“香火不断”这个成语。老家祠堂的香案上,那炷从民国燃到现在的长明灯,其实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延续。去年帮长辈整理族谱时,我突然理解:烧香不仅是祈福,更是活着的人与历史对话的方式。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,在快节奏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关注传统仪式。朋友小林的例子很有意思:她在书房摆了迷你香炉,写方案前总要燃支线香。用她的话说:“青烟升起来的时候,就像给大脑按了刷新键。”这或许说明,古老的形式完全可以适配现代需求——关键不在于动作本身,而在于如何让它服务于当下的生活。
下次看到有人烧香礼拜,不妨多份理解。那些缭绕的烟雾里,可能藏着对过去的怀念、对现在的专注,或是对未来的期许。重要的是,这些行为让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