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è jué rén xìng
成语解释:灭绝:完全失去;人性:人的性情。完全丧失了人的理性和情感。形容极端残忍;像野兽一样。
成语出处:傅抱石《郑板桥文集前言》:“一个是岳父灭绝人性,买通赃官,置无辜的女婿于死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滅絶人性
英文翻译:inhuman
灭:1.熄灭(跟“着(zháo)”相对):火灭了。灯灭了。2.使熄灭:灭灯。灭火。3.淹没:灭顶。4.消灭;灭亡:自生自灭。物质不灭。5.使不存在;使消灭:灭蝇。长自己的志气,灭敌人的威风。
绝:1.断:隔绝。络绎不绝。2.穷尽;净尽;没有出路的:绝望。弹尽粮绝。绝境。3.副词。1.极:绝大多数。绝妙。2.全然;绝对:绝无其事。4.独一无二的:绝技。5.气息中止;死亡:气绝。悲痛欲绝。6.绝句:七绝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性:1.性格:个性。天性。耐性。2.物质所具有的性能;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:黏性。弹性。药性。碱性。油性。3.后缀,加在名词、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,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:党性。纪律性。创造性。适应性。优越性。普遍性。先天性。流行性。4.有关生物的生殖或性欲的:性器官。性行为。性生活。性的知识。5.性别:男性。女性。雄性。雌性。6.表示名词(以及代词、形容词)的类别的语法范畴。语法上的性跟事物的自然性别有时有关,有时无关。如俄语名词有阳、阴、中三性。
说到"灭绝人性",很多人会联想到惨烈的战争或骇人听闻的犯罪事件。但这个词到底怎么用?举个真实案例:某贪官将扶贫款据为己有,导致贫困村儿童饿到啃树皮。有评论写道:"克扣救命钱的行为,与灭绝人性何异?"这里既保留了成语的严肃性,又让抽象概念具象化。
有人会问:这个成语是否过于极端?其实它就像放大镜,专门用来聚焦那些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。比如某医院在疫情期间倒卖捐赠物资,网友评论:"发国难财的人,良心都被狗吃了,简直灭绝人性。"这种用法既传递愤怒,也划清了善恶边界。
文学作品中更常见艺术化运用。老舍《四世同堂》里描写汉奸时写道:"他们笑着看同胞受刑,比豺狼更灭绝人性。"此处用对比手法,将人性的堕落与兽性并置,比直接批判更有穿透力。这种文学化的处理,让成语摆脱了说教味。
现实中要慎用这个词。曾有人因邻里纠纷就骂对方"灭绝人性",这就像用大炮打蚊子。个人认为,语言暴力本身也可能滑向人性阴暗面。就像《追风筝的人》中的名句:"恶行都是缺乏同理心的产物",用词过激反而会模糊真正需要警惕的恶。
有趣的是,现代心理学给这个成语新注解。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,特定环境下普通人也会做出残忍行为。这提醒我们:与其用"灭绝人性"贴标签,不如思考如何建立防恶机制。毕竟人性就像硬币,善恶两面永远共存,关键在于创造让光明面生长的环境。
最后看个温暖案例:汶川地震时有位老师用身体护住四个学生。记者报道时没使用"彰显人性光辉"的套话,而是写道:"瓦砾下的守护,证明人性永远无法被灾难灭绝。"这种反向运用,反而让成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语言就像镜子,照见黑暗时,别忘了它也能反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