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òu jìn gēn lán
成语解释:漏: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;更:夜间计时单位;阑:尽。夜深的时候。
成语出处:元 高文秀《襄阳会》:“直等的漏尽更阑,街衢静悄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状语;指夜深的时候
繁体字形:漏儘更闌
英文翻译:To fill up the gaps
漏:1.东西从孔或缝中滴下、透出或掉出:壶里的水漏光了。2.物体有孔或缝,东西能滴下、透出或掉出:漏勺。锅漏了。那间房子漏雨。3.漏壶的简称,借指时刻:漏尽更深。4.泄露:走漏风声。说漏了嘴。5.遗漏:挂一漏万。这一行漏了两个字。点名的时候,把他的名字给漏了。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更:[gēng]1.改变;改换:更改。更换。2.经历:少(shào)不更事(年纪轻,没有经历过什么事)。3.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。一夜分为五更,每更约两小时:三更半夜。[gèng]1.副词。2.更加;越发: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3.再:更上一层楼。
“漏尽更阑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其实说的就是“夜深人静、时间已晚”的意思。比如你熬夜写报告时,抬头一看钟表显示凌晨两点,就可以自嘲一句:“漏尽更阑了,这活儿总算快搞定了!”
这个成语适合什么场景用? 比如描述古代书生挑灯夜读:“科举前夕,他漏尽更阑仍在背书,油灯都快烧尽了。”现代人也能用——比如程序员加班到凌晨三点,同事打趣说:“你这漏尽更阑的,代码能跑通吗?”
为什么用这个成语而不用“半夜三更”? “漏尽更阑”自带画面感。古代的漏壶滴水计时、更夫敲梆报时,让人联想到时间流逝的具象过程。比如写小说时:“宫墙外的更鼓声渐歇,漏尽更阑的庭院里,只剩秋虫窸窣”,比单纯说“很晚了”更有文学张力。
有人觉得这种成语太老旧,其实换个角度看,它反而让语言更有层次。上周我陪爷爷整理旧物,发现他年轻时写的日记:“漏尽更阑,终于修好了收音机,能听见北平的广播了。”短短几个字,把那个年代的坚持与喜悦都凝固了。
现代人还需要这类成语吗? 当然需要!语言就像调色盘,多一种表达就多一种可能。就像朋友通宵赶设计稿,你如果说“你这漏尽更阑的战斗力”,比“你也太拼了”多了一丝文雅趣味。关键是用得自然,别硬拗。
不过要注意语境分寸。去医院探望熬夜加班的医生,说“您真是漏尽更阑为人民服务”会显得刻意;但用在历史剧剧本里,侍卫禀报“漏尽更阑,叛军已至城下”,瞬间就拉满紧张氛围。
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,人们越需要这种凝练的表达。就像短视频里有人用“漏尽更阑的咖啡杯”当标题,配图凌晨书桌的空咖啡杯,点赞量反而比直白说“熬夜”高得多——大家享受解谜般的文字乐趣。
下次看到路灯下的夜归人,或是凌晨朋友圈的动态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它像个小巧的时间胶囊,装着古人对光阴的丈量智慧,也装着现代人共通的生活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