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īng pín rú xǐ
成语解释:指穷得一无所有。
成语出处:清·李心衡《金川琐记·示梦先生》:“清贫如洗,无以为殓,龚为经理其丧,复资助旅费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贫穷
繁体字形:清貧如洗
英文翻译:very poor
清:1.洁净;清澄。与“浊”相对:清波。2.清楚;明白:分清敌我。说清道理。3.查点:清仓。4.寂静:清幽。5.尽;完;一点不留:清除。6.不贪污:清廉。7.朝代名(1644—1911)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616年(明万历四十四年)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。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1644年明亡,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入关,定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。1911年(清宣统三年)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。
贫:1.穷(跟“富”相对):贫农。贫民。贫苦。2.缺少;不足:贫血。3.用于僧道的自称:贫僧。贫道。4.姓。5.絮叨可厌:这个人嘴真贫。你老说那些话,听着怪贫的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洗:[xǐ]1.用水或汽油等去掉物体上的泥污:洗衣服。洗零件。2.清除:清洗。3.像用水洗净一样抢光或杀光:洗劫。洗城。4.印相的显影、定影:洗相片儿。5.把磁带上的录音、录像去掉。[xiǎn]姓。
“清贫如洗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穷得像被水冲洗过一样干净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家庭极度贫困的状态。比如:“他年轻时清贫如洗,连买纸笔的钱都凑不齐,却靠借书自学考上了大学。”这样的例子既能体现经济上的困顿,又暗示了人物在逆境中的坚持。
有人可能会问:清贫如洗和普通贫穷有区别吗?其实这个成语更强调“一无所有”的彻底感。比如古装剧里常出现的场景:“破旧的茅草屋中,除了一张瘸腿的木桌,屋里清贫如洗,连老鼠都不愿光顾。”这里的画面感比单纯说“贫穷”更有冲击力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词的使用场景也在变化。我曾听一位老人回忆:“上世纪六十年代,村里家家户户清贫如洗,但邻居间借半碗米、帮干农活却是常事。”这种描述不仅记录了物质匮乏,还透露出特定时代的人情温度,比干巴巴的历史数据更易引发共鸣。
为什么清贫如洗的人有时反而更幸福?这或许与物质欲望的降低有关。就像陶渊明“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”却写出《归去来兮辞》,当人摆脱了对物质的执着,精神世界反而可能更丰盈。不过要注意,这种状态如果被迫选择,和主动追求是截然不同的。
有人担心用这个词会显得消极,其实换个角度就能发现新意。比如在环保话题中:“过度消费后的地球,是否会变得清贫如洗?”这样的反问既保留了成语的本意,又赋予了现代性思考。语言的生命力,本就来自使用者的创新。
观察身边会发现,真正“清贫如洗”的人越来越少,但这个词的价值并未消失。它像一面镜子,提醒我们审视自己的物质需求。当有人炫耀新买的奢侈品时,或许可以开玩笑:“小心买太多,下个月真要清贫如洗了。”这种幽默化的使用,反而能让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