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wén qǔ shé
成语解释: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,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。
成语出处:《宦海》第六回:“他却要卖弄自己的精明,张大自家的势焰,深文曲折的送了这个人的脑袋,方才觉得心中舒服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深文麯摺
英文翻译:Profound and tortuous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曲:[qǔ]1.一种韵文形式,出现于南宋和金代,盛行于元代,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,句法较词更为灵活,多用口语,用韵也更接近口语。一支曲可以单唱,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,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。2.(曲儿)歌曲:曲调。戏曲。小曲儿。高歌一曲。3.歌谱: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聂耳作的曲。[qū]1.弯曲(跟“直”相对):曲线。曲尺。弯腰曲背。山回水曲。曲径通幽。2.使弯曲:曲肱而枕(肱:胳膊)。曲突徙薪。3.弯曲的地方:河曲。4.不公正;无理:是非曲直。5.姓。6.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(多为麦子、麸皮、大豆的混合物)制成的块状物,用来酿酒或制酱。
折:[shé]1.断(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):树枝折了。桌子腿撞折了。2.亏损:折本儿。折耗。3.姓。[zhé]1.断;弄断:骨折。把树枝折断了。2.损失:损兵折将。3.弯;弯曲:曲折。百折不挠。4.回转;转变方向:转折。刚走出大门又折了回来。5.折服:心折。6.折合;抵换:折价。折账。折变。7.买卖货物时,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,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,例如标价一元的减到九角叫做九折或九扣,减到七角五分叫做七五折或七五扣:对折。打九折。8.元杂剧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,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。9.汉字中有曲折的笔画,形状有“乛乚꒒乙”等。10.姓。11.折叠:折扇。折尺。她把信折好,装在信封里。12.折子:奏折。存折儿。[zhē]1.翻转:折跟头。2.倒(dào)过来倒过去:水太热,用两个碗折一折就凉了。
“深文曲折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形容山路的蜿蜒,实际上它常被用来描述文字或语言的隐晦复杂。比如有人评价某份合同:“条款写得深文曲折,普通人看了三遍也摸不清责任归属。” 这里的“深文曲折”并非夸赞文采,而是暗指表达方式不够直白,甚至可能藏着不易察觉的陷阱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有人说是为了“专业感”——比如法律文件用复杂的句式避免歧义,但更多时候,这可能是一种“信息壁垒”。比如某些行业术语堆砌的说明书,表面看逻辑严密,实则把简单操作包装得高深莫测。就像朋友吐槽:“买个空气炸锅,说明书里‘热对流循环机制’这种词,还不如直接写‘按下按钮等十分钟’。”
不过换个角度看,“深文曲折”在某些场景确实必要。考古学家解读甲骨文时,面对残缺的笔画和未知的符号,必须反复推敲每个转折背后的含义。这时候的“曲折”反而成了破译文明的钥匙。正如研究者所说:“这些曲折的刻痕里,藏着三千年前的一场祭祀仪式。”
如何避免无意义的深文曲折?我的经验是抓住三个要点:先说结论,再铺细节;用“买菜大妈能听懂”的比喻解释专业概念;写完文字后自己朗读一遍,卡顿处八成需要简化。曾帮同事改过项目报告,把“多维度协同赋能”改成“三个部门每周开碰头会”,甲方反馈立刻从“需要进一步说明”变成了“方案清晰可行”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“深浅得当”的表达智慧。就像苏州园林的设计,曲径通幽处突然豁然开朗,既有探索的趣味,又不失方向的明确。下次遇到“深文曲折”的文字,不妨先问:这弯弯绕绕的背后,究竟是想传递真知灼见,还是刻意制造理解障碍?答案往往藏在写作者的诚意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