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wén fù huì
成语解释: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。
成语出处:《明史·仁宗纪》:“吏或深文傅会,以致冤滥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深文傅會
英文翻译:The society of deep learning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傅:1.辅助;教导。2.负责教导或传授技艺的人:师傅。3.姓(近年也有俗写作付的)。4.附着;加上: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5.涂抹;搽:傅粉。
会:[huì]1.聚合;合在一起:会合。会齐。会诊。会审。2.见面;会见:会面。会客。昨天没有会着他。3.有一定目的的集会:晚会。舞会。开会。报告会。晚上有一个会。4.某些团体:工会。妇女联合会。5.庙会:赶会。6.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,如香会、迎神赛会等。7.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,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,分期轮流使用。8.主要的城市:都会。省会。9.时机:机会。适逢其会。10.应当:长风破浪会有时。11.理解;懂得:体会。误会。心领神会。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12.熟习;通晓:会英文。会两出京戏。13.助动词。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(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):我不会滑冰。这孩子刚会走路,还不大会说话。14.助动词。表示擅长:能说会道。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。15.助动词。表示有可能实现:他不会不来。树上的果子熟了,自然会掉下来。16.付账:会账。我会过了。17.见〖会儿〗、〖会子〗。[kuài]总计:会计。
“深文傅会”这成语你听过吗?乍一听像是古代文人咬文嚼字的样子,其实它背后藏着更有趣的逻辑。比如有人解读《红楼梦》时,非说贾宝玉摔茶杯是暗示清朝灭亡,这就是典型的“深文傅会”——强行给简单的事加戏,硬凑出本不存在的含义。
为什么人们会过度解读? 心理学中有个“模式寻求”现象,人脑天生爱在混乱中找规律。就像看到云朵像小狗,或是觉得星座运势准得吓人,本质都是大脑在“编故事”。这种倾向用好了能激发创意,但过头了就成了“深文傅会”。
最近朋友公司出了个真实案例:老板看到员工总用绿色茶杯,竟怀疑团队要“绿”了他,闹得全员换杯子。你看,当过度解读碰上权力关系,小事也能变惊悚剧。
怎么区分合理分析和瞎联想? 有个简单标尺:证据链是否经得起反推。比如考古发现青铜器上有鱼纹,若结合祭祀文献说是祈福象征,这叫合理推测;若硬说鱼眼睛数量代表外星人到访次数,那就是纯脑补了。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社交媒体时代,“深文傅会”正在变异。网友能从爱豆穿条纹衫解读出“隐婚信号”,营销号则把明星吃饭拍成“人设崩塌实锤”。信息碎片化让过度解读有了新温床,就像拿着放大镜找像素点里的秘密。
有个历史冷知识:明朝科举真有考生因试卷墨迹晕染被诬“用暗号”,结果考官用“尔等岂非深文傅会乎”怼了回去。看来古今过度解读的戏码,本质都是缺乏安全感的投射。
面对信息洪流,或许我们该学学苏东坡“八风吹不动”的定力。下次遇到惊爆解读时,不妨先问:这是事实拼图,还是有人把拼图块当积木乱搭?保持适度怀疑,就像给大脑装个过滤器,既不让过度解读牵着走,也不错过真正的智慧闪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