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qiè zhù míng
成语解释:深刻而显明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 太史公自序》:“子曰:‘我欲载之空言,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深切著明
英文翻译:profound and obvious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切:[qiē]1.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:切西瓜。把肉切成丝儿。切断敌军退路。2.直线与圆、直线与球、圆与圆、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。[qiè]1.合;符合:文章切题。说话不切实际。2.贴近;亲近:切身。亲切。3.急切;殷切:迫切。恳切。回国心切。4.切实;务必:切记。切忌。切不可骄傲。5.用在反切后头,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。如“塑,桑故切”。见〖反切〗。6.姓。
著:[zhù]著作:名著。译著。[zhuó]1.同“着1”(zhuó)。2.同“着2”(zhuó)。[zhe]同“着”(·zhe)。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“深切著明”这四个字乍一听有点文绉绉,其实拆开来看就很好理解。“深切”指深刻而透彻,“著明”则是显著而清晰。组合起来就是形容某种观点或现象既深入本质,又能被大众清楚感知。比如有人评价某部纪录片:“这部片子对教育问题的剖析深切著明,连小学生都能看懂导演想说什么。”这句话里既强调了内容深度,又点出了表达方式的通俗性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普通的‘深刻’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“著明”二字。举个实际例子:当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,不仅推翻了神创论(深刻),还用大量实地考察证据让普通人理解物种变化规律(著明)。这种既有理论突破又能被广泛接受的特性,正是“深切著明”的精髓所在。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这个成语反而更显珍贵。社交媒体上常见两种极端:要么是故作高深的专业术语堆砌,要么是流于表面的情绪宣泄。真正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既专业又易懂的内容,就像炎夏里的冰镇酸梅汤——既解渴又回甘。比如科普作家用“宇宙膨胀就像烤葡萄干面包”来解释天体物理,既准确又有画面感。
有个有趣现象:越是真正懂行的人,越擅长把专业知识“翻译”成大白话。就像老厨师教做菜,不会念叨分子料理术语,而是说“油温六成热就是筷子插进去冒小泡泡”。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,本质上就是在践行“深切著明”的智慧。毕竟,真理从来不需要神秘面纱,清晰表达反而更能彰显其价值。
观察当代传播规律会发现,那些引发持久共鸣的内容往往兼具这两大特质。抗疫期间有位医生用“免疫系统打仗需要后勤补给”来解释营养的重要性,比单纯强调补充蛋白质有效得多。这种表达方式既揭示了问题的本质,又搭建了专业与大众之间的理解桥梁,或许正是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的生动演绎。
站在信息接收者的角度,培养辨别“深切著明”内容的能力同样重要。当遇到某个新概念时,不妨自问:这个解释是真正揭开了事物本质,还是用新名词包装旧观念?就像品鉴美食,真正的好菜不需要过多调味料,食材本身的鲜味就足够动人。思想的传播亦是如此,真理本就自带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