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í dì wú lèi
成语解释:荡涤无遗。形容清除得彻底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“[王莽]使四境之外,并入为害,缘边之郡,江海之濒,涤地无类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打扫干净
繁体字形:滌地無類
英文翻译:Clean the earth
涤:洗:洗涤。涤除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类:1.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:种类。分类。同类。2.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:分成几类。两类性质的问题。3.类似:类人猿。类新星。画虎不成反类狗。4.姓。
涤地无类这个成语,你听过吗?它原本形容清扫地面时不分高低贵贱、彻底处理一切杂质。如今常被用来比喻解决问题时没有偏见,公平对待所有情况。比如当社区组织清理河道垃圾时,志愿者把漂浮的塑料瓶和沉底的石块都打捞干净——这种“不分对象,彻底解决”的行动,就是涤地无类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的大扫除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无类”二字。比如某公司改革管理制度时,不仅调整基层员工的工作流程,还重新制定了高管的考核标准。这种打破层级界限、全面优化的做法,既避免了“头痛医头”的局限,又防止了特权阶层的存在,正是涤地无类思维在管理中的运用。
我曾在校园里见过这样的实践:垃圾分类督导员不仅检查学生是否分错类别,还会主动解释咖啡杯盖和吸管的材质区别。这种既纠正错误又传播知识的方式,让环保行动超越了简单的“分类正确”,达到了涤地无类所追求的深度改变。个人认为,这种思维方式特别适合需要系统性变革的场景,它让人不只盯着表象,而是深入问题的根源。
或许你会疑惑: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态度吗?看看建筑工地的扬尘治理就能得到答案。优秀的施工方会在工地周围安装喷雾系统,同时给运输车辆加盖防尘布,甚至定期清扫两公里内的道路。这种全方位治理,比单纯罚款更有建设性,正是涤地无类理念带来的实际效益。
当我们在讨论环境保护时,有个现象值得注意:某些环保行动只关注可视污染,却忽略化学物质渗透等隐形危害。而采用涤地无类的方法,就意味着要同时部署水质监测、土壤修复和空气净化装置。这种多维度的解决方案,往往能创造更持久的生态价值。
最后思考一个问题:这种思维方式是否适用于个人成长?想象你要改变熬夜习惯,涤地无类的做法不仅是设置早睡闹钟,还要调整晚餐时间、改善卧室光线、建立新的睡前仪式。通过多角度改变生活系统的运作方式,最终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——这或许就是成语智慧给现代人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