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ǎn jiàn bó shí
成语解释:浅见:肤浅的见解。形容见闻不广,知识贫乏
成语出处:明·罗贯中《平妖传》第二回:“此诗浅见薄识,乃荒唐之说,不知此乃坐井观天,浅见薄识之辈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自谦
繁体字形:淺見薄識
英文翻译:Superficial knowledge
浅:[qiǎn]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(跟“深”相对,2.—3.同):浅滩。水浅。屋子的进深浅。4.浅显:浅易。这些读物内容浅,容易懂。5.浅薄:功夫浅。6.(感情)不深厚:交情浅。7.(颜色)淡:浅红。浅绿。8.(时间)短:年代浅。相处的日子还浅。[jiān]形容流水声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薄:[báo]1.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。与“厚”相对:薄片。2.淡:酒味薄。3.(感情)冷淡:待他不薄。4.不肥沃:薄田。[bó]1.微;少;弱:薄技。薄产。单薄。2.不厚道;不庄重:刻薄。轻薄。3.看不起;慢待:鄙薄。厚此薄彼。4.迫近;靠近:日薄西山。[bò]〔薄荷〕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茎方形,叶对生,茎、叶有清香味,为清凉解表药,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(用于食品、日用品等)。
识:[shí]1.认得:识字。相识。2.知识:常识。学识。3.见解;辨别力:很有见识。远见卓识。[zhì]1.记住:博闻强识。2.标志;记号:款识。
提到“浅见薄识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,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很常见。比如有人刚接触一个新领域,还没深入了解就急着发表意见,结果观点漏洞百出,这就是典型的“浅见薄识”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状态?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。小王第一次参加公司项目会议,听到同事讨论“区块链技术”时,他立刻插话:“不就是网上记账吗?搞这么复杂干嘛?”结果项目经理反问他是否了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的特性,小王顿时语塞。这种“知道一点就以为知道全部”的心态,正是“浅见薄识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人会问:如何避免成为“浅见薄识”的人?我的建议是培养“空杯心态”。就像往杯子里倒水,如果杯子本来就是满的,新知识就装不进去。去年我参加设计培训时,有位资深设计师说:“每次做新项目,我都会假设自己是个完全不懂设计的新人。”这种主动清空固有认知的做法,反而能吸收更多知识。
有趣的是,“浅见薄识”有时会披着“自信”的外衣出现。比如社交媒体上常见这样的评论:“这部电影太烂了,我看十分钟就关了”。可若追问细节,对方往往连基本剧情都说不清。这种“速食式评价”看似节省时间,实则可能错过作品的深层价值。您是否也遇到过类似情况?
在我看来,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警惕“浅见薄识”的陷阱。前几天邻居阿姨听说“碳中和”,逢人就说要“禁止所有工厂开工”,却不知道碳中和是通过节能减排、碳补偿等多元方式实现的。当我们面对复杂议题时,或许该先问自己:我了解的信息足够全面吗?是否有专业渠道可以验证?
走出认知浅滩其实有法可循。试着把“我早就知道”换成“这个角度有意思”,把“肯定不对”改成“我需要再查证”。就像观察多棱镜,每个面都能折射不同光彩,知识的深度往往藏在那些需要转身才能看见的角度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