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ǎn zhēn dī chàng
成语解释:慢慢地喝酒,低低地歌唱。形容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消闲享乐的情状。
成语出处:宋 陶穀《清异录 释族》:“李煜乘醉,大书石壁曰:‘浅斟低唱,偎红倚翠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淺斟低唱
英文翻译:sip wine slowly and hum a tune
浅:[qiǎn]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(跟“深”相对,2.—3.同):浅滩。水浅。屋子的进深浅。4.浅显:浅易。这些读物内容浅,容易懂。5.浅薄:功夫浅。6.(感情)不深厚:交情浅。7.(颜色)淡:浅红。浅绿。8.(时间)短:年代浅。相处的日子还浅。[jiān]形容流水声。
斟:往杯子或碗里倒(酒、茶):自斟自饮。斟了满满一杯酒。
低:1.从下向上距离小;离地面近(跟“高”相对,2.同):低空。飞机低飞绕场一周。水位降低了。3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:低地。声音太低。眼高手低。4.等级在下的:低年级学生。我比哥哥低一班。5.(头)向下垂:低着头。
唱:1.口中发出(乐音);依照乐律发出声音:独唱。合唱。演唱。唱京戏。唱一支歌。2.大声叫:唱名。鸡唱三遍。3.歌曲;唱词:地方小唱。《穆柯寨》这出戏里,杨宗保的唱儿不多。4.姓。
“浅斟低唱”这个成语,最早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《鹤冲天》,原意是端着酒杯小口啜饮,低声吟唱,形容文人雅士不追名逐利、享受闲适生活的状态。比如我们可以说:“周末午后,他坐在阳台藤椅上,听着老唱片,浅斟低唱,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。”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,瞬间让人联想到一种不疾不徐的生活节奏。
为什么现代人需要“浅斟低唱”的智慧?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,许多人像上了发条的机器,被工作群消息、KPI指标和社交压力推着走。这时候,“浅斟低唱”反而成为一种必要的暂停键——它不一定是物理意义上的饮酒唱歌,而是提醒我们保留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。例如职场人下班后关掉手机读半小时书,或者宝妈在孩子午睡时泡杯花茶听轻音乐,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实践这种生活哲学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浅斟低唱是否等于躺平摆烂?”这其实是误解。柳永当年科举落榜后写下“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”,看似消极,实则是文人的傲骨——不愿为功名折腰,选择忠于自我。现代语境下,它更像主动选择的生活平衡术。就像有人拒绝996加班,但会利用周末精进摄影技能;有人退出无效社交,但坚持每天晨跑五公里,都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“浅斟低唱”模式。
个人观察发现,真正践行这种状态的人往往更有韧性。他们不会因为堵车而路怒,遇到突发状况也能快速调整心态。比如遇到航班延误时,有人焦躁地来回踱步,有人却能打开电子书安静阅读,甚至用备忘录记录灵感。这种“随时切换频道”的能力,本质上是对生活节奏的掌控力。
有趣的是,“浅斟低唱”在当代年轻人中演化出新形态。露营时支起天幕看星星的95后,用短视频记录阳台种菜过程的上班族,或是坚持手写日记的中学生……这些看似“慢半拍”的行为,实则是用个性化的方式对抗标准化生存。他们用行动证明:生活的诗意不需要宏大叙事,能在细节里找到微光,就是现代版的浅斟低唱。
黄昏时分,当你看到公园长椅上独自看云的老者,或是咖啡馆里对着笔记本码字的自由职业者,不妨放慢脚步感受这种氛围。生活的齿轮或许永不停转,但我们可以选择在某个瞬间轻轻按下暂停键,让灵魂跟上身体的步伐。毕竟,懂得何时加速、何时缓行的人,才能跑完人生这场马拉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