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à wén bó jiàn
成语解释:洽:广博。见闻和知识非常广博
成语出处:北魏·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景明寺》:“子才洽闻博见,无所不通,军国制度,罔不访及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学识
繁体字形:洽聞博見
英文翻译:Talk with me
洽:1.和睦;相互协调一致:融洽。意见不洽。2.商量;接洽:洽借。洽妥。面洽。3.广博;周遍:博识洽闻。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博:1.(量)多;丰富:渊博。地大物博。博而不精。2.通晓:博古通今。3.大:宽衣博带。4.姓。5.博取;取得:聊博一笑。以博欢心。6.古代的一种棋戏,后来泛指赌博:博徒。博局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提起"洽闻博见"这个词,你可能会联想到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学者。其实这个成语离我们并不遥远,比如公司里那位总能接住领导各种提问的同事——当老板突然问起东南亚市场趋势时,他不仅能分析经济数据,还能聊当地文化习俗,这就是洽闻博见的生动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知识面广在职场真有这么大用处吗?去年我们部门竞标新能源项目时,对手公司准备了三百页专业方案,而我们的技术总监只用二十分钟,从光伏技术沿革讲到社区推广难点,最终用跨领域的知识储备打动了评审团。这印证了洽闻博见不是简单的炫耀学识,而是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生活中洽闻博见同样妙用无穷。朋友聚会聊到"预制菜是否健康"时,既能引用食品工业标准,又了解家常菜营养搭配的人,往往能给出更平衡的建议。这种多维度的认知能力,让我们的判断不再非黑即白,而是像拼图般拼出更完整的真相。
或许有人担心:现在信息爆炸,要做到洽闻博见太难了吧?其实关键在于建立知识网络。就像我常跟团队说的:与其死记硬背,不如培养"知识触角"。最近有个实习生把游戏设计中的激励机制运用到客户服务中,这种跨界思维比单纯的专业知识更有创造力。
教育领域最能体现洽闻博见的价值。有位历史老师上课时,会用物理学原理解释古代工程奇迹,用经济学视角分析王朝兴衰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听得入神,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跨学科思考的习惯。毕竟,现实问题从不会按教科书章节出现。
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,洽闻博见的内涵正在扩展。它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积累,更包括对新事物的敏锐感知。就像去年元宇宙概念刚兴起时,那些既懂技术原理又了解社交心理的从业者,往往能更快抓住机遇。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,或许才是当代洽闻博见的核心要义。
最后想说的是,知识广度与专业深度从来不是对立关系。就像参天大树既要根系发达也要主干挺拔,我们在深耕某个领域时,不妨多看看相邻的土地。谁知道今天偶然读到的一篇建筑学文章,会不会成为明天解决产品设计难题的灵感钥匙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