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ōu zhōng jí
成语解释:瘠:通“胔”,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。暴露在山沟的尸体。指因贫困而死无葬身之地的人
成语出处:宋·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“一朝蒙雾露,分作沟中瘠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溝中瘠
英文翻译:Barren in ditch
沟:1.人工挖掘的水道或工事:暗沟。交通沟。2.(沟儿)浅槽;和沟类似的洼处:地面上轧了一道沟。瓦沟里流下水来。3.(沟儿)一般的水道:山沟。小河沟儿。
中:[zhōng]1.方位词。跟四周的距离相等;中心:中央。华中。居中。2.指中国:中文。古今中外。3.方位词。范围内;内部:家中。水中。山中。心中。队伍中。4.位置在两端之间的:中指。中锋。中年。中秋。中途。5.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农。中学。中型。中等。6.不偏不倚:中庸。适中。7.中人:作中。8.适于;合于:中用。中看。中听。9.成;行;好:中不中?。这办法中。饭这就中了。10.姓。[zhòng]1.正对上;恰好合上:中选。猜中了。三枪都打中了目标。2.受到;遭受:中毒。中暑。胳膊上中了一枪。
瘠:1.身体瘦弱。2.(土地)不肥沃:瘠薄。瘠土。
“沟中瘠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背后藏着生动的场景——原意是指饿死在沟壑中的枯瘦尸体,现在多用来比喻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。比如最近看到新闻里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上学要徒步四小时,有位老教师忍不住感叹:“这些孩子不该成为时代的沟中瘠啊!”这样的表达既点出了困境,又暗含了改变现状的希望。
核心问题:为什么现代社会还会有“沟中瘠”现象?其实这和资源分配密切相关。就像同一块田里,靠近水渠的庄稼长势旺盛,而边缘地带的作物却容易枯萎。当城市里的孩子用平板电脑上网课时,山区学校可能连粉笔都要省着用。不过好消息是,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这些“被遗忘的角落”,像互联网支教、公益快递等创新方式正在架起资源桥梁。
记得有次在西北旅行时,遇见牧民家的孩子用矿泉水瓶当足球踢。他们笑着说:“沟里的石头当球门,踢进算三分!”这种在匮乏中自得其乐的画面,让我突然意识到:“沟中瘠”不仅是物质层面的,更是精神关注度的缺失。当我们给山区捐书时,或许更应该定期组织读书会,让知识和关怀真正流动起来。
对比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直白批判,“沟中瘠”更像是个温和的提醒。它不强调对立,而是呼唤整体进步——就像修剪盆景时,匠人不会只打理向阳面的枝叶。有位社区工作者说得好:“我们做扶贫,不是要把沟填平,而是给沟里的人递把梯子。”这种视角转变,让解决问题的思路豁然开朗。
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,“沟中瘠”的存在反而成了丈量社会温度的标尺。每当我看到年轻人用直播帮村民卖山货,或者企业把数据中心建在偏远县城,就想起《周易》里说的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。或许未来的某天,这个成语会变成历史课本里的考古词汇,见证人类文明又跨过了一道沟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