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én yīn zhāng jù
成语解释:沉吟:沉思吟味。章句:章节和句子,亦指诗文。默默地琢磨构思诗文。
成语出处:唐·无稹《莺莺传》:“然而善属文,往往沉吟章句,怨慕者久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写作等
繁体字形:沉唫章句
英文翻译:To chant
沉:1.(在水里)往下落(跟“浮”相对):石沉大海。星沉月落,旭日东升。2.物体往下陷:地基下沉。3.使降落;向下放(多用于抽象事物):沉下心来。沉得住气。把脸一沉。4.(程度)深:沉醉。沉痛。睡得很沉。5.分量重:箱子里装满了书,很沉。6.感觉沉重(不舒服):胳膊沉。头沉。“沈”
吟:1.吟咏:吟诗。抱膝长吟。2.呻吟;叹息。3.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:《秦妇吟》。水龙吟。4.姓。“唫”
章:1.诗、文、歌曲的段落:第一章。乐章。2.章程;条目:党章。招生简章。3.条理:杂乱无章。4.图章:印章。盖章。5.佩戴在身上的标志:徽章。领章。6.古又同“嫜(zhāng)”。
句:[jù]1.句子:语句。词句。造句。2.用于语言:三句话不离本行。写了两句诗。[gōu]高句丽(Gāogōulí),古族名,古国名。也作高句骊。又人名用字,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。
哎呦,沉吟章句这成语,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书卷气,对吧?说白了,它就是形容人反复琢磨文章里的字句,非得把每个词都掰开揉碎才罢休。比如:“老王写论文时总爱沉吟章句,改了三遍开头还觉得差点意思。”你看,这种较真劲儿是不是挺熟悉的?
那问题来了,这习惯到底算优点还是缺点?打个比方,就像你炒菜时拼命调整火候——火小了怕不熟,火大了怕烧焦。比如有个学生写演讲稿,愣是对着“梦想”这个词纠结了半小时,最后换成“初心”才顺眼。你懂的,这种纠结本身就是在打磨表达的精准度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花时间沉吟章句吗?别说,还真有!前两天刷到个网络作家直播码字,观众亲眼看着他为了一句环境描写删改七次。弹幕里飘过一堆“强迫症晚期”,但人家最后呈现的文字确实更有画面感了。所以说啊,慢工出细活这话不是没道理。
个人觉得这事儿得分情况看。如果是写法律条文或者学术论文,那必须字斟句酌;但要是发个朋友圈吐槽天气,再搞沉吟章句那套就有点过了。就像咱平时说话,总不能每句话都像背台词吧?关键得找准平衡点,该认真时别含糊,该放松时也别太紧绷。
其实仔细想想,沉吟章句背后藏着对表达的敬畏心。现在AI都能自动生成文章了,但为啥有些文字就是能戳中人心?还不是因为作者在某个词上死磕过。就像做木工活,机器切割固然整齐,但老师傅手工打磨的边角才透着温度。下次当你觉得某个句子差点意思时,不妨也来次沉吟章句,说不定就磨出金句了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