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āng bǐng zhī huì
成语解释: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
成语出处: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二卷:“三朝洗儿,曰汤饼之会;周岁试周,曰睟盘之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汤饼之会
英文翻译:Soup cake meeting
汤:[tāng]1.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。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:米汤。姜汤。煲汤。2.开水;热水:赴汤蹈火。3.中药方剂。用水煎服:茵陈汤。4.也叫成汤、唐、大乙。商朝第一个君主。夏桀残酷暴虐,人民反对,诸侯叛离。汤起兵灭夏,约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,都亳(今河南商丘)。[shāng]〔汤汤〕水流大而急。
饼:1.扁圆形的面制食品:月饼。烙饼。2.泛指扁圆形像饼一样的东西:铁饼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会:[huì]1.聚合;合在一起:会合。会齐。会诊。会审。2.见面;会见:会面。会客。昨天没有会着他。3.有一定目的的集会:晚会。舞会。开会。报告会。晚上有一个会。4.某些团体:工会。妇女联合会。5.庙会:赶会。6.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,如香会、迎神赛会等。7.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,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,分期轮流使用。8.主要的城市:都会。省会。9.时机:机会。适逢其会。10.应当:长风破浪会有时。11.理解;懂得:体会。误会。心领神会。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12.熟习;通晓:会英文。会两出京戏。13.助动词。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(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):我不会滑冰。这孩子刚会走路,还不大会说话。14.助动词。表示擅长:能说会道。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。15.助动词。表示有可能实现:他不会不来。树上的果子熟了,自然会掉下来。16.付账:会账。我会过了。17.见〖会儿〗、〖会子〗。[kuài]总计:会计。
说起"汤饼之会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热气腾腾的汤面。其实这个典故出自《世说新语》,原指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聚会,大家边吃汤饼边畅谈,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轻松愉快的社交场合。比如同事离职时大家组织送别宴,就可以说:"这次汤饼之会既是为老张践行,也是部门难得的轻松时光。"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要用"汤饼"来代指聚会呢?其实这里藏着个生活冷知识。魏晋时期的面食制作工艺尚不成熟,汤饼类似于现在的面片汤,是当时最常见的待客简餐。就像现代人约朋友喝奶茶一样,汤饼在那个时代就是最接地气的社交媒介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的应用场景其实非常广泛。比如社区组织的邻里茶话会,几位退休教师每周三在活动室边包饺子边聊时事,这样的场景用"汤饼之会"来形容就特别贴切。又或者网络时代的线上读书会,虽然大家隔着屏幕,但那种思想碰撞的愉悦感,何尝不是种数字化的"汤饼之会"呢?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"高雅社交"的刻板印象。真正的思想交流未必需要山珍海味,就像苏东坡说的"人间有味是清欢",简单的一碗汤面,朴素的聚会形式,反而更能营造轻松自在的交流氛围。这种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活智慧,放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然值得借鉴。
关于成语的现代适应性,有个常见疑问:这类传统典故会不会逐渐被遗忘?从这些年国潮复兴的趋势来看,答案是否定的。就像最近流行的围炉煮茶,本质上就是新时代的"汤饼之会"。关键不在于形式是否复古,而是能否把握住"以食会友,以谈交心"的精神内核。
最后分享个小发现:仔细观察会发现,越是生活化的成语生命力越强。"汤饼之会"能流传千年,或许正是因为抓住了人际交往中最本质的需求——在烟火气中寻找精神共鸣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正是中华语言文化最动人的魅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