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éng jiǔ zhī huì
成语解释:朋酒:朋友聚会畅饮。朋友欢饮的聚会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陶潜传》:“性不解音,而畜素琴一张,弦徽不具,每朋酒之会,则抚而和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聚会等
繁体字形:朋酒之會
英文翻译:Wine party
朋:1.朋友:良朋。宾朋满座。2.结党:朋比为奸。3.伦比:硕大无朋。4.姓。
酒:1.用粮食、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,如葡萄酒、白酒等。2.(Jiǔ)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会:[huì]1.聚合;合在一起:会合。会齐。会诊。会审。2.见面;会见:会面。会客。昨天没有会着他。3.有一定目的的集会:晚会。舞会。开会。报告会。晚上有一个会。4.某些团体:工会。妇女联合会。5.庙会:赶会。6.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,如香会、迎神赛会等。7.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,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,分期轮流使用。8.主要的城市:都会。省会。9.时机:机会。适逢其会。10.应当:长风破浪会有时。11.理解;懂得:体会。误会。心领神会。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12.熟习;通晓:会英文。会两出京戏。13.助动词。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(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):我不会滑冰。这孩子刚会走路,还不大会说话。14.助动词。表示擅长:能说会道。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。15.助动词。表示有可能实现:他不会不来。树上的果子熟了,自然会掉下来。16.付账:会账。我会过了。17.见〖会儿〗、〖会子〗。[kuài]总计:会计。
“朋酒之会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,但实际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指的是朋友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的场合,强调轻松愉快的氛围。比如:“周末老同学们办了个朋酒之会,大家边喝边聊,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。”这里的重点不仅是喝酒,更是友情的联结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普通聚餐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“朋酒”二字。古人用这个词,往往带着对纯粹情谊的珍视——酒只是媒介,真正的核心是人与人的真诚交流。比如《诗经》里的“朋酒斯飨,曰杀羔羊”,描写的便是用美酒和美食款待朋友的场景。
举个现代例子:公司项目组加班三个月后,组长提议:“今晚咱们来个朋酒之会,不谈工作只干杯!”这种场合下,紧绷的职场关系瞬间被打破,同事间的默契反而在酒杯碰撞中悄然生长。你看,成语的妙用就在于,四个字就能传递出复杂的情感层次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现在年轻人更爱说“组局”“轰趴”,但“朋酒之会”依然能在特定场景中焕发活力。比如书法社团的成员们以“恢复传统文化”为名组织雅集,品茶饮酒时总要笑着自嘲:“咱们这也算新时代的朋酒之会了。”这种古今交融的用法,恰恰说明成语的生命力。
我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珍贵的是它承载的温度。在视频通话取代面对面举杯的年代,能被称为“朋酒之会”的聚会,往往需要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参与者卸下社会角色的真诚,二是时间仿佛被按了暂停键的沉浸感。就像上周邻居大爷们在小院槐树下那场持续到深夜的酒局,路灯照着他们的白瓷酒杯,聊的都是二十年前化肥厂的故事。
或许下次朋友约饭时,你可以试试这样说:“别总去网红店打卡了,周末来我家搞个朋酒之会如何?”当对方露出疑惑表情,正好顺势讲讲这个既古老又鲜活的成语故事。语言的魅力,有时候就藏在这些被遗忘的词汇里。